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判断一直是道德研究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学界存在着以皮亚杰(Piaget)和科尔伯格(Kohlberg)为代表的传统理性主义模式,他们认为道德判断是一个理性推理过程,即使情绪情感会参与其中也不发挥主要作用。20世纪中后期,许多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情绪对人类认知过程的重要作用,海德特(Haidt)的社会直觉理论,格林(Greene)的双重加工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海德特认为道德判断是由情绪诱发快速、自动的直觉所致。而理性推论是依靠逻辑来作出判断,是在人们判断之后进行补充。一些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社会直觉理论提供了证明。但是,社会直觉理论并不是对传统理论的简单否定,海德特在赞同道德推理影响道德判断的同时,更加强调道德判断中社群关系的互动。因此,道德判断更是被看成是直觉、推理在动态的社会影响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突破了旧的研究模式,但这只停留在描述性的解释阶段并不能形成规范性的原则。 在传统理性模型和社会直觉理论基础上,格林提出了双重加工模型。双重加工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认知和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判断的过程中,一方面受到由情绪诱发的直觉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理性推理系统的影响,前者是一个平行的自动化加工过程,而后者则是依靠个体调节和控制实现。当两者一致时,道德判断既遵从直觉又含有理性推理。当两者相冲突时,如果情绪战胜了认知,那么个体判断倾向于道义性判断;当认知战胜了情绪,那么个体则会倾向于效用主义判断。虽然,海德特的社会直觉模式和格林的双重加工模式都赞成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道德推理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却一直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不同于哲学上的概念分析的讨论方式。哲学上关于道德判断的诸多争议并不在本文详细的讨论之中,本文是在道德心理学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道德判断的心理模式,并对此进行了学理分析和反思,从而来探讨道德推理在道德判断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 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传统伦理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伦理学家质疑科学的“是”和伦理学的“应该”之间的区别,认为科学和规范伦理是连续的,甚至伦理可能有一天被看成是自然的社会科学。格林则认为我们可以在尊重科学和伦理区别的基础上,承认他们“应该”如何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科学可以为道德研究提供答案,他认为规范伦理不可能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的“是”和道德的“应该”逐渐融合在一起,科学的事实有可能深刻影响我们的道德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