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产品营养价值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量是逐渐增加的,池塘养殖产量在水产养殖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养殖池塘是相对封闭与脆弱的生态系统,并且池塘沉积物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实验以规模化池塘养殖的湖北省公安县崇湖渔场作为研究场所,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探讨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主养黄颡鱼(Pelteobaggrus fulvidraco)两种养殖模式池塘沉积物有机质的归趋特征,同时分析两种不同主养模式池塘营养物质在池塘底泥中的累积特征,最后通过室内模拟的手段,探讨几种不同底质改良措施下,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迁移特征,为池塘健康养殖模式的构建以及池塘底质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主养草鱼养殖新塘中草鱼的食物来源主要由人工投喂的饲料、POM(Particular Organic Matter)、沉积物有机质以及底栖动物等组成,其中以人工投喂的饵料相对贡献比率最高(42.30%),而主养草鱼老塘中人工投喂的饲料对草鱼的贡献比率占到了绝对优势,其值为83.81%。主养黄颡鱼养殖新塘中黄颡鱼的食物来源较为广泛,人工投喂的饵料(31.42%)、沉积物有机质(22.94%)、底栖动物(19.53%)、附着藻(13.24%)和POM(12.59%)均有相对较高的贡献率;而主养黄颡鱼老塘中黄颡鱼的食物主要来源于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其中沉积物有机质拟合后相对贡献比率为92.16%,主养黄颡鱼老塘沉积物中累积的大量残饵和碎屑可能成为黄颡鱼的主要食物来源。主养草鱼的新塘和老塘沉积物有机质均主要来源于池塘土壤有机质和人工投喂的饲料,其中土壤中的有机质贡献率超过均50%,而两者的贡献率之和均超过75%,相比较而言,各来源对池塘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比例差异不显著。而主养黄颡鱼新塘沉积物有机质同样主要来源于池塘土壤有机质和人工饲料,总体而言主养黄颡鱼老塘中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比率下降,而人工饲料、POM和附着藻在沉积物中的贡献比例有所增加,表明长期的养殖活动使得池塘表层沉积物各种来源的有机质有显著增加。(2)主养草鱼和主养黄颡鱼老塘柱状沉积物中TC(Total Carbon)、TN(Total Nitrogen)和TP(Total Phosphorus)含量显著高于新塘(P<0.01)。在垂直方向上,两种主养模式的新塘柱状沉积物中的TC、TN、TP含量随着底泥深度的变化不显著,而两种主养模式老塘的柱状沉积物中,TC、TN和TP的含量从表层到底层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营养物质在池塘沉积物中有明显的累积过程。柱状沉积物中碳氮磷含量与APA(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TC、TN和TP均与APA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主养草鱼新塘和老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性不显著,主养黄颡鱼新塘的APA显著高于老塘(P<0.01),表明池塘沉积物中的APA可能受到养殖对象以及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存在形态的影响。(3)在池塘沉积物修复期,种青处理组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烧失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生石灰组沉积物中烧失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覆水处理后,种青处理组水体中正磷酸盐、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种青处理组水体总磷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暴晒组水体中正磷酸盐、总磷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生石灰组水体中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种青、暴晒、投放生石灰降低了养殖池塘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其中种青处理组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降低显著,覆水后水体中总磷的含量也有明显下降,以种青处理组的修复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