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完全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翻身是目前预防压疮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常规予以2h翻身,而对瘫痪和其他高危患者酌情缩短翻身时间到1h;而这只是护理专家根据临床经验提出的,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且压疮的发生率仍呈逐年增高的趋势。皮肤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供皮肤组织营养、进行热量交换的体温调节以及压力作用下的血液再分配,有研究报告指出SCI患者中的压疮患者骶尾部皮肤血流减弱[1]。为此本研究运用相应测量工具及仪器评估SCI患者及两对照组的Braden评分,骶尾部压力,骶尾部微循环血流灌注水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探索骶尾部在持续压力下皮肤的血流灌注水平与压疮发生的相关关系,拟为该类患者压疮的预防及翻身时间提供依据。 方法: 2012年6月~10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入院的符合试验条件的脊髓损伤AISA神经功能分级为A级的完全性SCI患者25例为研究组,随机选取长期卧床的下肢骨折患者30例为同类对照组,与研究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Braden评分量表评估压疮风险程度,用简易体压计测量其仰卧位时骶尾部压力,用方差分析比较三组研究对象骶尾部压力的差异及其压疮风险程度差异。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3组研究对象仰卧1h和侧卧0.5h骶尾部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取骶尾部受压0min、15min、30min、45min、60min,及压力缓解后0min、15min、30min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作为研究点;用Kruskal-WallisH检验分析比较各组研究点受压及压力缓解后血流灌注量及变化趋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骶尾部微循环血流值与红斑发生的相关关系。 结果: 1.3组研究对象仰卧期间的骶尾部压力研究组为32.56±1.53,同类对照组为32.85±1.48,健康对照组为32.06±1.51,经方差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Braden评分研究组为8.20±1.81,同类对照组为15.11±1.54,健康对照组为常数23,经方差分析三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SNK-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经比较三组仰卧位0min(基线值)、15min、30min骶尾部血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压45min、60min时研究组骶尾部血流均低于两对照组(P<0.01),同类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1h受压期间各研究点血流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身后0min三组骶尾部的血流灌注量与受压60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翻身后肉眼观察骶尾部皮肤,发生红斑者5例,其中研究组4例,同类对照组1例,健康对照组无红斑发生。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研究组的红斑发生率高于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5.对45min、60min的骶尾部血流值与是否发生红斑之间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两变量与红斑发生之间有相关性,(P<0.05)。 结论: 1.三组骶尾部压力无统计学差异,1h持续压力下完全性SCI患者骶尾部血流值下降,红斑发生率高,显示完全性SCI患者对压力的耐受力降低。 2.完全性SCI患者比长期卧床的下肢骨折患者与健康人的压疮风险程度高,容易发生压疮。 3.完全性SCI患者骶尾部皮肤在持续压力下45min时血流灌注量即开始下降;在压力缓解后的充血反应性较高。 4.完全性SCI患者骶尾部在1h持续压力下部分患者受压处已出现红斑,其红斑发生率高于两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红斑发生与1h持续压力下的血流下降有关,建议对完全性SCI患者的翻身时间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