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治疗骨缺损和骨不连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兔编号,以16~#骨髓穿刺针自实验兔的股骨大转子处的皮肤穿刺进入股骨骨髓腔,抽取2ml骨髓制成细胞悬液,按密度为1×10~6个细胞/ml接种于五只20ml的培养瓶中,每瓶接种4ml,在37℃恒温培养箱中密闭培养14天,每日在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情况。在细胞培养的第11天时将同一编号的实验兔双侧挠骨干形成1.5cm长的骨膜、骨缺损,缺损形成3天后,一侧缺损处移植1×10~8个培养14天的骨髓基质细胞作为实验侧,另一侧注射0.5ml(与移植细胞悬液的体积相等)的培养液作为对照侧。移植后1、2、3、4周末分别行双侧挠骨X线检查以观察骨痂的形成情况,采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法对骨痂的X线影象评分,实验侧和对照侧评分结果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的Wilcoxon法检验,并取第一周和第四周的骨痂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X线评分结果比较,移植后第二周、第三周和第四周时实验侧骨痂形成量明显大于对照侧(P<0.01);第三周和第四周时,分别有40%和80%的实验侧骨缺损为骨性骨痂连接,而对照侧没有一例骨缺损为骨性骨痂连接;组织学情况,第四周时实验侧骨痂中己形成骨性骨小梁,对照侧骨痂中除了骨性骨小梁外,还分布有成片的软骨组织。 厂叫医科人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年5月2 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具有明显的成骨能力,可以 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并能促进骨痴的成熟。该法具有取材方便、 创伤少、可以在体外大量增殖细胞、能经皮注射于骨缺损的优点, 通过进一步研究有望成为临床牙槽骨高度不足及下颌骨缺损修复 的新方法。在国内未见相同的实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