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相氏是傩仪和丧礼制度中的主体,在文献中首见于《周礼》,其形象、使用对象及场景为后代所沿袭并发生演变,主要在汉至唐和宋至明两个阶段,功能上则未有显著变化,以驱疫逐鬼为本。汉代人们将方相与(?)头等而划一,用于最高规格的傩仪(宫傩);自北齐始对二者进行使用对象上的分级,可知其适用范围扩大,说明汉晋以后方相氏地位下移,礼仪开始民俗化。实物方相氏主要出土于墓葬,少量见于祠堂等遗址,以雕刻和绘画为主要表现方式,媒材多样。尽管实物所示同文献所述中方相氏形象不完全匹配,多种形象并存,但基本保留了蒙熊皮、戴假面、执兵器、舞手足这些核心特征。本文研究对象是全国范围内汉画像中的方相氏图像,涵盖画像石、墓室壁画、模印砖、彩绘砖及石(砖)刻雕塑等媒材。笔者立足图像学角度,根据文献对方相氏作以形象说明,并较全面介绍方相氏图像的分布情况,将形象呈现和图像程序作为辨析方相氏的主要依据,考察汉画像中方相氏的形象特征和图像内涵,对部分存争议者再作释读,最后探讨方相氏的功能在图像中以何形式反映。诸多事物经人们艺术创作,成为富有寓意象征的题材,方相氏即墓葬中具厌胜辟邪功能的典型形象,在汉画像中大量表现为熊形面貌,其他还有执兵器者、魌头假面者及神怪者形象,被装饰在墓门上及墓室内,不同地域对图像表现各有特征及位置上的侧重,既联系又区别。受材料所限,学界虽对方相氏的原型问题无法解决,但能对不同时代方相氏图像进行研判,并逐渐拓宽研究领域。在现象缘由的追溯中,笔者立足前人研究基础,以为方相氏及其使用源于狩猎时代,与黄帝传说有关,受黄帝同蚩尤战争的军事影响,是基于原始信仰、图腾崇拜及巫文化下的产物,汉代时直接承自楚文化。研究汉画像中的方相氏图像,为人们了解社会存在、思想崇尚及风俗面貌提供依据,从丧葬行为上反映出汉代人们信仰及价值追求,是一面具较长生命力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