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发射荧光法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发射荧光法(SPCDE)是利用激发态的荧光团和金属表面等离子体的耦合近场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表面增强荧光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荧光技术,SPCDE展现出其独特的优点:高度的角度定向发射性、荧光发射偏振性、波长分辨性、有效的背景信号抑制等,其在生物传感、界面分析等领域中显露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致力于构建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法的实验装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进而将其应用于生物传感体系。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该章从表面增强荧光技术的简要介绍开始,阐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原理并以此引出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法的技术原理、发展及其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检测的实现。在自制多功能荧光仪上实现SPCDE荧光信号的检测,并且该仪器与激光作为光源的SPCDE仪相比可以进一步获得激发光谱信息。通过实验对SPCDE展开深入的研究。结果证明,纳米金属表面的荧光团与等离子体耦合产生定向发射荧光信号,该信号具有高p-偏振性。理论计算模拟结果与实验相吻合。同时研究表明了SPCDE可以在无需增加光学元件的条件下实现波长分辨,并且具有抑制背景信号的能力。第三章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法的小型装置。以改装过的市售激光笔作为光源,自主搭建SPCDE小型实验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完全能够满足一般的SPCDE测试要求。并运用该装置进行了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法和表面等离子体场增强荧光法的光学性质的比较。第四章基于过渡金属铁的SPCDE研究。首次成功地把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法研究拓展到重要的过渡金属铁。菲涅耳方程理论计算预测355nm-1088nm范围内的光在固定角度范围内(70°-75°)能够有效耦合25nm光滑铁膜的表面等离子体。实验证明金属铁膜上荧光染料的SPCDE信号具有较高的p-偏振性和定向性,并且定向发射角度都固定在一定范围。通过与金膜为基底的SPCDE信号相比较,证明在纳米铁膜上可以实现固定检测角度监控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第五章基于核酸适配子构型转换的SPCDE荧光传感。采用核酸适配子作为识别和报告分子,首次提出结合金属共振能量转移猝灭效应和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增强效应来实现对凝血酶简单、快速、特异检测。通过对比不同化学固定方式,选择亲和素-生物素法作为适配子探针的固定方法。通过对荧光信号偏振和信号角度分布情况考察,证明了荧光增强是由表面等离子耦合效应引起的。第六章结语与展望。总结了本论文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并对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纳斯达(002180):公司前身艾派克是国内知名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商,拥有自主产权的打印耗材芯片技术,同时是全球打印机通用耗材领域的领跑者。2016年成功完成了对全球第七大打印设
抗生素残留是影响乳制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也严重影响奶业发展。加强乳制品中抗生素的检测和监管,对于提高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焚
<正>昏暗的灯光下,章谆背着手来回地踱着,眉头紧缩。地上的影子时短时长,像是一个魔鬼或隐或现。几个时辰以前,哲宗任命他为宰相。几十年了,他终于等到这一天。然而他知道,有
期刊
美学的发展历史呈现出入学的维度,生命美学立足于审美是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命题,肯定了现实的生命存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点,美在于超越中实现人的精神自由,是在人性的完善与提
加强国际反恐与防扩散,提高应对新威胁与新挑战的能力,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部分线性回归模型是近几十年来统计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模型是Engle等人在研究气温与用电量之间关系时提出的。由于部分线性回归模型结合了线性模型和非参数模型的特点,从而
目的探讨脑卒中岳并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SA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nrotrophietaetor,BDNF)、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
随手记希望成为中国家庭的私人CFO。在随手科技C轮系列融资发布会现场,随手科技CEO谷风特地换上了平日里根本不会穿的西装套装。"坦率地讲,成为一个估值10亿美元公司的CEO,不
广告审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它是以经济目的为基础的受众愉悦活动。广告审美的发生机制突出了内容和形式的共融,信息确定性和表现艺术性的共存,产品功能和审美培育的结合。广
本文以PLC技术应用课程中机械手搬运工件这一课题为例,从学情分析、任务提出、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中职院校PLC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