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南缘牛枝子-黑沙蒿群落界面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5月-9月沿牛枝子-黑沙蒿群落界面设置了3条平行样线,以样带上样地间的平方欧氏距离为指标,采用游动分割窗技术判定了牛枝子-黑沙蒿群落界面的位置与宽度。进一步研究了三种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空间分布、多样性及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依据植被和土壤动物为参数所判定的界面位置不同,但有一定重叠。在小尺度范围内,综合考虑三条样带植被和土壤动物的判定结果,根据各样带情况将整个群落界面划定为三个类型:牛枝子群落、牛枝子-黑沙蒿群落界面、黑沙蒿群落。
调查期间共捕获土壤动物39类,1774头。分别隶属于2门4纲11目。其中优势类群有4类:矮蒲螨科(Pygmephoridae)、全罗甲螨科(Perlohmanniidae)、棘跳科(Onychiuridae)和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三个生境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为牛枝子群落>牛枝子-黑沙蒿群落界面>黑沙蒿群落。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增加。三个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有一定差异。牛枝子群落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呈“升-降-升”的趋势。而群落界面和黑沙蒿群落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变化则呈“升-降-升-降”的趋势。
运用5种指数对牛枝子-黑沙蒿群落界面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在小尺度范围内,牛枝子-黑沙蒿群落界面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是降低的。群落界面与其他两群落尽管都达到中等相似,但与牛枝子群落的相似性较高。
对86个样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10个土壤理化指标和植被指标进行的CCA排序,速效磷含量(AP)和植物多样性指数(HP)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最大。HP和土壤有机质(SOC)之间不相关。
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与速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298,P<0.01)。而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294,P<0.01)。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全氮含量(r=0.212,P<0.05)、土壤含水量(r=0.251,P<0.05)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速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231,P<0.05)。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与pH之间的回归关系最为明显。而土壤动物类群数量与土壤含水量、植物物种数之间的回归关系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