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应用直径3.5mm的斯氏针临时充当阻挡螺钉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1/3骨折,对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并发症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探讨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此类骨折提供更多指导。胫骨是四肢长管骨中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0%[1]。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有外固定、钢板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外固定器固定。髓内钉治疗符合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的新观点,已成为治疗移位胫骨干骨折的常规手段。但是由于骨髓腔与锁钉的不匹配,在治疗容易出现对位对线不良或内外翻畸形。阻挡螺钉(Poller钉)[3]的出现,减小了髓腔的宽度,消除了髓内钉与髓腔的不匹配,增强了髓内钉的固定效果和力学特性[4],扩大了髓内钉固定的适用范围。然而Poller钉放置位置难以确定、容易引发骨皮质劈裂、断钉及损伤神经血管。因此我们用直径3.5mm的斯氏针临时充当阻挡螺钉,降低Poller钉的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为临床上治疗此类骨折提供更多指导。方法:根据课题需要制定病例选择标准:①经过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胫骨中下1/3骨折的患者。②采用斯氏针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并且能够完成随访的患者。③无影响治疗和疗效的全身性疾病。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7月至2014年2月所收治的胫骨中下1/3骨折的患者中符合标准的15人,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21-69岁,平均38.9岁。采用直径3.5斯氏针代替Poller钉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观察手术后伤口愈合、感染情况及有无术后并发症。患者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月拍摄X线片并随访,观察记录骨骼愈合情况和复位有无丢失。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和Johner-Wruhs胫骨骨折临床效果评价法评测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所得的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等级资料应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显著性检验标准α=0.05。结果:①15个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至12个月,平均9.6月。手术时间2.67±1.11小时,所有患者未发生皮肤坏死、感染、内植物外露,螺钉或接骨板折断、松动,再骨折和骨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临床骨折愈合12例,3例下地活动需拐杖辅助。测量肢体力线,内外翻畸形、前后成角均小于或等于5°,无旋转和短缩情况。术后6个月15例病人全部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6±1.2月,复位无丢失。②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15例病人术后3个月恢复情况评分,结果为优10例,良2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0%。③依据Johner-Wruhs胫骨骨折临床效果评价法,术后3个月,优3例,良5例,可5例,差2,优良率53.3%;术后6个月,优7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6.7%;术后9个月,优9例,良5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3.3%。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术后6个月优良率高于术后3个月优良率,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术后9个月与术后6个月优良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43>0.05)。结论:应用直径3.5mm的斯氏针临时充当阻挡螺钉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1/3骨折,具有良好效果,并且于术后6个月时已经恢复良好的功能。术后无伤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再骨折和骨不愈合等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较短(3.6±1.2月),术后复查X线,复位没有丢失。此类手术方式节省了手术时间,不用更换为螺钉,减少了对周围肌腱、软组织的损伤,为患者节省手术费用,并且不用考虑二次手术取出Poller钉,对临床上治疗此类骨折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