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大型横断面研究,评估中老年人群中碳酸饮料饮用频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营养膳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横断面研究数据来源于“天津人群慢性低度炎症与健康促进队列(TCLSIHealth)”的基线数据。研究纳入了2013-2016年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至少参加过一次包括颈动脉血管彩超在内的年度常规体检人群,共4,742人,经排除共有3,451人进入最终的分析。所有参与者均自愿参加,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每名研究对象收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资料,作为后续统计分析的数据。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半定量的食物频率问卷评估研究对象的膳食(包括碳酸饮料)摄入情况,利用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将碳酸饮料的饮用频率划分为3个组,分别为“几乎不喝”、“<1杯/周”和“≥1杯/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指标包括颈动脉内-中膜(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厚度和颈动脉斑块。采用方差分析和Logistics回归分析比较颈动脉IMT增厚和未增厚人群之间、有无颈动脉斑块人群之间以及碳酸饮料不同饮用频率人群之间各项基本特征的差异。将颈动脉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作为因变量,碳酸饮料的3个饮用频率分组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评估碳酸饮料饮用频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根据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分别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评估碳酸饮料饮用频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在本研究中,颈动脉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在总人群中的患病率分别为25.7%和21.3%,在男性中的患病率分别为31.1%和24.2%,在女性中的患病率分别为19.0%和17.5%。男性颈动脉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均高于女性(P<0.0001)。在人群基本特征的比较中,总人群颈动脉IMT未增厚与增厚人群之间、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之间以及碳酸饮料不同饮用频率人群之间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腰围、血压、生化指标、多种代谢性疾病患病率、吸烟饮酒与膳食摄入等特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性P<0.05);在后续的性别分层分析中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经调整所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碳酸饮料不同饮用频率组人群颈动脉IMT增厚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在总人群中为1.00,0.83(0.60,1.14),0.89(0.63,1.25)(趋势性P=0.33);在男性人群中为1.00,0.91(0.63,1.30),0.96(0.64,1.42)(趋势性P=0.72);在女性人群中为1.00,0.60(0.26,1.25),0.84(0.41,1.63)(趋势性P=0.36)。各人群中均未观察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经调整所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碳酸饮料不同饮用频率组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在总人群中为1.00,0.92(0.66,1.26),1.15(0.82,1.60)(趋势性P=0.59);在男性人群中为1.00,0.83(0.56,1.21),0.83(0.54,1.25)(趋势性P=0.28);在女性人群中为1.00,0.94(0.47,1.76),2.18(1.20,3.88)(趋势性P=0.02)。在总人群和男性中未观察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但与“几乎不喝”碳酸饮料的女性人群相比,“≥1杯/周”的女性患颈动脉斑块的风险增加1.1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中老年女性人群中,过高的碳酸饮料饮用频率(≥1杯/周)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但在总人群和男性人群中未观察到这种关联;碳酸饮料饮用频率与颈动脉IMT增厚在总人群和性别分层分析中均未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的队列研究确认碳酸饮料饮用频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