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憎命 下笔有神——杜甫困守长安时期诗歌创作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正是大唐盛世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期,盛世表面下掩盖着一系列的社会危机。本文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杜甫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以及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对诗人一生诗歌创作的作用。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系统地分析了杜甫诗歌创作的根源:思想根源和现实根源。“忠儒”的他并非“愚忠”,“致君尧舜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抱负让他视“暴君”为“寇仇”,视“民”为“亲”,而此时又身处落魄和困窘的他自觉地将视角转向现实,关注民生。   第二部分着重从史料来印证诗人这个时期的作品:穷兵黩武的战争;统治阶级的荒淫奢华;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及统治者奸贤不分的用人政策等等,这一切,让杜甫深感忧虑。史料中的记载都在杜甫的诗歌中得以再现。老杜敏锐的政治眼光不言而明,“诗史”也就此诞生。以诗兼史,化史入诗,诗史相融,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最杰出的贡献。杜诗体现了史家的风骨正气及才识修养:彰善瘅恶、求实直书,以史为鉴、经世致用、学兼天人、才学并茂。同时,诗人还在诗歌艺术上刻苦锤炼,使得诗艺日益精醇。   第三部分探讨杜甫这个时期诗歌创作的意义。从现存的诗来看,虽然长安十年创作的诗歌数量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但在杜甫的创作生涯中却举足轻重,是对此后创作的开启: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开端;面朝大众发言的大诗人就此诞生;“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从思想上,艺术上都为日后成为“诗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关注这个时期的创作,对于了解当时社会及杜甫的创作风格大有裨益。
其他文献
婚姻是维系家庭的纽带,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细胞,这种重要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婚恋题材成为文学作品的永恒热点。   新世纪以来人们的婚姻状况仍然是作家们关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