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大众艺术的代表之一,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戏台”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以及建立在此种传播方式上的成熟而精湛的表演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新媒介出现,多元化传播格局逐渐形成。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传播媒介,对戏曲固有的以“戏台”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后戏台”传播时代的来临,使传统戏曲文化面临重大挑战。本文以戏曲电视节目为主体,探讨戏曲与电视融合的必然性,梳理戏曲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总结戏曲电视节目的类型与形态特征,以受众调查分析为基础,剖析戏曲电视节目的现状与争议,探究戏曲电视节目的传承意义。戏曲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状况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戏曲传播的方式经历了从戏台到电子媒介的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变迁。在现代都市中,“家庭”观看正取代“剧场”成为人们新的选择,电视媒介则在多屏化的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最高的普及率和最多的潜在受众。戏曲在剧场演出遭遇瓶颈之后必然会选择新媒介寻求突破,而电视正处在当前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泛滥的时期,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戏曲艺术加盟有助于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戏曲电视经历了节目化、栏目化、频道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戏曲电视节目的类型、特征与播出方式差异显著,透露其背后迥然相异的电视营销手段和文化背景。三阶段的发展历程在时间上相互重叠,栏目化建立在丰富的节目类型上,频道化也要求更多的栏目契合频道的定位,承载频道的播出内容。三者垂直分布、互为补充,形成了戏曲电视的节目组织样态。以节目功能为划分标准,戏曲电视节目可分为欣赏类戏曲电视节目、竞赛类戏曲电视节目、专题类戏曲电视节目、晚会类戏曲电视节目四个类型。梳理节目理念的更迭更有助于把握当下节目类型突出的传播特征。欣赏类戏曲电视节目根据电视手段的介入程度不同,分为“原生态”的直播、录播类节目和虚实相生的戏曲电视剧。二者差别在于舞台演出与非舞台演出,但两种形态时有交叉,界线并不明晰。戏曲电视剧尽管有实景拍摄、故事性强等特点,但核心仍是完整的戏曲演出,所以将其纳入欣赏类戏曲电视节目。此类节目创作的核心问题是在戏曲艺术的写意性与电视表现手法的写实性之间寻求平衡。竞赛类戏曲电视节目从较为封闭的行业内部比赛转变为参与性更强的全民选秀模式,出现了“专业秀”“平民秀”“明星秀”选秀热潮;本土化的节目移植,开放化的媒体姿态,整体化的营销策略为其它类型的戏曲电视节目创新提供具有参考借鉴价值的范本。同时应遏制“泛娱乐化”的倾向,不断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专题类戏曲电视节目经历了从文献纪录到文化诉求的嬗变,当下的创作呈现出多维度的题材探索,“故事化”的叙事策略,“相对真实”的创作理念,精致的影像、深邃的历史文化涵义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文化诉求的背景下,节目应更加关注戏曲艺术真实的生存语境,避免创作“失焦”,将戏曲淹没于精美画面和历史文化的滥觞之中。晚会类戏曲节目是电子媒介时代、城市化进程中民间狂欢延伸到电视空间之中的拟真集会。在电视媒介形成的公共空间中,人们拟真性参与荧屏中的全民狂欢仪式,在观看中完成个体与集体的认同。狂欢背后承载着主流媒体的官方宣教功能,形成了以国家、民族为核心的叙事体系。在节目类型的基础上归纳了戏曲电视节目专业性、地域性和多元性形态特征。戏曲艺术的专业性形成了节目专业性的形态特征;特定区域的人文生态环境中受众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兴趣选择节目的偏好形成了节目的地域性;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受众需求分化和复杂的制播环节则形成了戏曲电视节目的多元性。本文力求关照与解读当下戏曲电视节目生存状况和争议话题。电视对戏曲本体的影响究竟是创新还是消解;戏曲电视传播冲击还是促进了戏曲剧场演出;隔着电视屏幕的演员与观众亲近还是疏远了;戏曲电视节目评奖是热闹还是萧条。通过对现状与争议的探索与研究,明确戏曲电视节目发展的方向和对策。在分众化传播语境下,戏曲电视节目对细化的受众市场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中受众分析以受众“使用—满足”模式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对戏曲电视受众进行入户调查,收集并处理数据,依据数据形成受众分析调查报告。受众调查及分析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受众观看戏曲的渠道状况调查,受众戏曲电视节目收视状况调查,受众剧场观戏状况调查,并形成分析报告。戏曲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呈现诸多特点:城乡戏曲传播均以电视媒介为主导,农村的戏曲演出市场更活跃;戏曲电视节目受众老年化特征突出,高学历受众则远离电视;现实受众偏爱欣赏类、专题类节目,戏曲晚会受潜在受众青睐;戏曲剧场演出票价为关键因素,且针对不同受众实行差异化营销等。戏曲电视节目应以戏曲艺术本体为中心,尊重其艺术特征,明确自身的节目定位。通过受众分析和研究,运用反馈机制调整节目编排。使节目、栏目、频道三个层次有序互补,突出戏曲电视节目专业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的节目特点,形成整体化的营销策略和品牌效应。把握分众化传播语境下的受众细分市场,丰富节目层次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以戏曲电视节目为中心,传承戏曲文化,培养年轻观众,修复戏曲文化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