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中政府权威与民间社会运作体系的互动——以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开发区为个案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u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寺堡生态移民开发区(以下简称红寺堡)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它地处宁夏中部,是在从吴忠市、中宁县、中卫市、同心县划拨出1999.1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建设而成的,现属宁夏吴忠市管辖。红寺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借鉴、吸收宁夏1983年到1997年间开展的吊庄移民模式及工作经验,然后结合红寺堡当地的自然条件开发建设的,与吊庄移民有很大的差异。宁夏的吊庄移民建设主要目的是扶贫开发,是借助于国家三西2建设资金和自治区配套资金的扶持,实行移民搬迁、易地安置的移民吊庄工程,将宁夏南部8市县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搬迁到宁夏北部各市县,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待移民完全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后,才整体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纳入到移入地人民政府。红寺堡开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生态治理,首先在红寺堡建设新的行政区,设立了红寺堡管委会,然后将宁夏南部8市县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人们搬迁红寺堡重新建设家园,移民搬迁后当即就纳入红寺堡管委会的领导之下。红寺堡边开发边建设,移民的生产方式与原居住地截然不同,移民的生活方式因之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加之移民中60%为回族,因此红寺堡移民文化变迁非常明显。选取红寺堡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我国其他地区进行生态移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文第一章概要地介绍了宁夏第一阶段吊庄移民的移民政策、吊庄建设模式、开发类型等基本情况;第二章概要地介绍了红寺堡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红寺堡扬黄灌排工程及配套设施;第三章则讲述了红寺堡政府权威与民间社会运作体系的建构,其中着重讲述了红寺堡政府权力的赋予与政府权威的生成及非政府的民间组织权力来源及其权威的生成;第四章讲述了政府权威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着重讲述治理理论视域下政府权威的可持续性,以及政府权威在生态移民建设中如何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第五章论述了政府权威与民间社会运作体系的互动,文中将移民工程分为政府推动阶段与移民主动参与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移民工作的特殊性分别加以论述。  从理论及实际意义上来看,当代宁夏的生态移民是一项以回族群众为主体、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的区域经济开发活动,生态移民区在完成了脱贫的目标后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就需要在生态移民区建立高效的政府权威来推动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需要培育形成一套庞大却能灵活高效运转的民间社会运作体系来保证产业结构调整落到实处。这篇论文以民族学、社会学理论为主要支撑,同时将借鉴经济学、生态学、行政学的一些理论,笔者力争将它写成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文章,希望论文完成后,不仅可供其他研究生态移民的学者借鉴,还可供与宁夏生态移民类型相似的生态移民区的建设者、管理者参考。
其他文献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这其中也包括教育行业,作为教育基础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更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氛围等多个角度改革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
期刊
土家先民世代生活在武陵山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土家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与生态保护有关的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们所具有的质朴的生态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平等共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吉林市、北京市朝鲜族大中学生的调研,分析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及其认同形成与变化的影响因素。 朝鲜族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跨界民族,学界对其认同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