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太行山低山丘陵东部粮果间作生态指标区内选取唐县太平山小流域,以荒草地开发整理成耕地为研究对象,选取生物坎梯田、土坎梯田和坡耕地类型,依照相关理论和原则,结合耕地占补平衡耕地生产能力不降低思想,对新增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试验和统计数据并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和特尔菲-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建立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分别对经过土地开发整理前后不同整理措施和不同整理年限的新增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新增耕地质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从耕地的功能出发,采用耕地土壤本底因素、田间措施、防护措施等指标构建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操作性强,可作为太行山低山丘陵东部粮果间作生态指标区内衡量新增耕地质量的一把尺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山丘区土地开发整理中新增耕地质量。(2)土壤肥力作为影响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两种类型的梯田整理措施中,与土坎梯田相比,生物坎梯田能明显提高土壤肥力。随着耕作时间的延长,在相同的耕作措施和投入水平下,土壤肥力有增高的趋势。耕地质量有提高趋势。经测算,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年限增长,生物坎梯田土地综合指数年均增长为6.85%,土坎梯田年均增长5.00%,而坡耕地年均下降2.58%。说明开发整理成梯田在五年内耕地质量是不断改善,耕地质量逐年增加,生物坎梯田增加程度高于土坎梯田;坡耕地耕地质量是下降的,下降幅度为年均2.58%。刚开发整理之后的耕地由于耕作层被扰动,影响了土壤肥力,从而使土壤质量下降。(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相同耕作条件下,单位标准粮产量和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随着耕地质量的提高,单位标准粮产量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客观的评价新增耕地质量。引入标准样地作为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最高值,应用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新增耕地质量做分等处理,得到耕地质量为:90≤Cij≤100—九等地;80≤Cij<90—八等地;70≤Cij<80—七等地;60≤Cij<70—六等地。(4)山丘区区别于平原区,在建立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时应具有针对性。评价体系中耕地防护措施因子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该因素在可持续性方面提高耕地质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