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的史学思想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rain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英时(1930—),当代美籍华裔史学家,著述颇丰,代表作有《汉代贸易与扩张》、《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历史与思想》、《士与中国文化》、《朱熹的历史世界》等。余英时的学术不局限于史学,但史学是他治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余英时的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与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学术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深受西方文化学术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他的史学思想是在西方影响下中国史学现代化的产物。余英时的学术人生大体分为四个时期。一是“乡居九年”;二是暂居北平;三是香港生活;四是旅居美国。余英时史学思想包括历史本体论,史学本体论和史学方法论诸方面,有关余英时的史学方法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而且研究很有深度,本文未专门涉及。  历史观上,余英时坚持人文主义多元进化史观,这是他的史学思想的核心。他所主张的历史人文性决定了其进化观的独特性。他否认历史有规律或通则。与此相一致,在历史发展动力上,他坚持多因论,反对决定论。他一方面承认思想文化、经济、政治、地理等因素在历史发展中各起作用,另一方面又对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有更多的论述。同时,这种多因论使他坚持历史发展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历史与现实关系上,他赞同由现实而研究历史,研究历史反过来关照现实的,但同时又认为两者是不同的,应当有一定的距离。余英时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其“内在理路”说就是突出表现。  余英时认为史学是人文科学。他认为史学有两个层次:哲学层次和史学层次。在主体和客体关系问题上,他坚持主客统一论,希望能化解两者的矛盾。他主张运用“同情的了解”来达到主客的统一。这既是他从传统史学中吸取的营养,也有他自己对此问题的思考。他将历史解释划分meaning和significance,meaning指文献所达的原意,Significance指时代经验所启示的意义。在史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上,他反对史学过分哲学化,强调二者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他也不承认史学是社会科学,认为两者的不同是史学有时间性,而社会科学没有时间性。他对中国史学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中西传统史学都注重人文主义,两者有相同之处,但本质是不同的。同时,他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的源流、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均有评论。他认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学,是以乾嘉考证学和西方兰克以后历史主义的汇流为其最显著的特色,并分析现代史学两大派别史料学派和史观学派的得失。  余英时的史学思想有理想化的倾向。他的人文主义史学观也多少带有“唯人文主义的”的倾向,对儒家文化的偏爱使他的史学思想有文化本位主义的趋向。但其魅力在于多元性、丰富性和启发性,认真总结和反思他的史学思想将有益于中国当代史学的发展。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是全球化不断加强,各国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互相依赖,并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空间经济系统的一部分。而作为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前奏与序幕的区
清代台湾的城垣建设反映了清代台湾历史发展的一些特殊性。从历史背景与建设过程方面来探讨清代台湾的城垣建设也是观察清代台湾历史的一个重要角度。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台湾
本文主要考察了泰和县桃源萧氏宗族的发展过程、组织化建设、宗族与国家地方政权的关系、社交及姻亲网络,剖析了一个大姓强宗在区域社会中发展宗族势力,维持其望族地位的诸种方
禅让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新出土文献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上博简《子羔》和《容成氏》为禅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引发了学界探讨禅让的热情。 将“禅让事件
当今社会,工业作为第二产业,决定着社会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业是生产力最集中、生产要素最富积的领域,最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地
《论语》在原始结集之后,虽经始皇焚书,秦末战乱,仍靠口耳相传和辗转传抄保留了下来。至西汉初,共有三个主要文本:《齐论》、《古论》和《鲁论》。《汉书·艺文志》对此三种文本有
本文以福建省明溪县莘七娘信仰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探讨民间信仰中神祗产生、发展的一般轨迹及民间信仰与国家、地方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本文第
本文将巴人所创造的文化与土家族所创造的文化看作一个整体,在一个限定的地域内进行历时的、宏观的考察,以探究从巴人到土家族的演变,进而思考少数民族区域与中原王朝的互动及二
本论文是对罗马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罗马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考察和研究,旨在通过对古代罗马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动态过程的研究,勾勒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