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电厂高填段深厚软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方案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hexia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南地区汇集长江、岷江等多条水系,沿江两岸河谷阶地上常常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相软弱土,其厚度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随着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在沿江山区、丘陵地貌单元上通过高填方形式修建建筑场地的工程越来越多。不同于一般建筑地基,高填方体对地基将产生很大的荷载,当遇到大厚度的上述软弱地基时,其沉降量将很大,严重威胁工程安全,使用正确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地基进行有效处理,提高其强度,减少其沉降量,对于保障建筑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涪陵电厂工程建设为研究背景,以高填段深厚软弱土地基为研究对象,结合场区工程地质情况,重点研究了场区深厚软弱地基的工程特性,采用分层总和法和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深厚软基沉降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拟选出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初步设计出六种地基处理方案,通过理论技术可行性分析、处理效果分析、经济性分析以及复合地基抗滑稳定性分析,最终提出“碎石桩+清除部分软弱土”的地基处理方案,经验证该方案经济可行,处理效果好,达到保证工程稳定性及安全使用的目的,文章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点:
  (1)场区覆盖层主要分布在斜坡、沟谷和Ⅰ级阶地三个地貌单元上,存在分区性,根据其形成和组成特征分为“河滩型”软弱地基、“沟谷型”软弱地基及“斜坡型’’软弱地基;
  (2)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场区软弱地基不均匀性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软弱地基平面上分布不均匀,三种类型软弱地基分布位置具有分区性;②软基厚度不均匀,呈现规律性:“河滩型”软弱地基厚度>“沟谷型”软弱地基厚度>“斜坡型”软弱地基厚度;③软基组成不均匀。冲洪积粉质粘土和粉土呈条带状分布于场地北部、东北部的长江沿岸;坡洪积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冲沟内;残坡积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斜坡及坡顶地段;
  (3)根据原状土样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深厚软弱土为粘粒含量高,天然含水率较高,力学强度较低的中压缩性低液限土,工程中必须对该层土体进行处理。
  (4)通过对深厚软基粉质粘土部分物理参数的统计回归分析发现其含水率与孔隙比、含水率与湿密度以及液限与塑性指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形成经验公式分别为e=0.023w+0.166,ρ=-0.01w+2.217和I(ρ)=0.619W(1)-7.186;
  (5)采用分层总和法对19-19剖面深厚软弱地基沉降计算,结果显示深厚软弱地基190m平台下方地基表面沉降量达到1130mm,向两边逐渐减少,地基沉降很不均匀;
  (6)利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对深厚软基整体变形特性进行分析,更好地研究地基沉降的不均匀性。软弱地基范围内最大沉降出现在19-19剖面范围及其附近,该范围地基侧向位移也大于其他区域;从局部来看,19-19剖面180m平台-190m平台下方地基沉降量达到1.1m左右,此结果与理论计算较接近。同时地基向坡外发生了约0.72m的侧向位移;
  (7)分析剖面不均匀沉降变形特征,沉降量呈现以最大沉降量位置为中心,向两边逐渐减少的规律;沉降量最大值出现在软弱地基厚度很大,荷载水平不大的位置,因此软基厚度是影响地基沉降的主要原因,荷载量级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
  (8)对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比较发现碎石桩法和水泥搅拌桩法是适合该场地的处理方法,对六种地基处理方案进行理论技术可行性分析、处理效果和经济性分析及地基稳定性分析,认识到把碎石桩与清除部分软基手段相结合能得到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稳定性达到工程要求。
其他文献
研究表明,长期周期性库水位变化是导致古滑坡的复活和新滑坡的产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规划中的俄米水电站正常蓄水位2145m,达正常蓄水位时,Ⅰ#倾倒变形体将被淹没面积达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发育于近坝址的Ⅰ#倾倒变形体方量达3174万方,在库水位变化作用下势必会影响俄米坝址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因此库水位变化下产生的渗流作用对变形体稳定性的影响是俄米水电站运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选取俄米水电站坝前Ⅰ#
大地电磁测深法是以天然交变电磁场为场源,研究地壳至上地幔电性结构的一种频率域测深方法。当前直角坐标系下的大地电磁正反演算法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非直角坐标系下的大地电磁正反演方法研究还较少。考虑到地球的球状形态,本文主要研究扇形边界条件下的大地电磁二维正演和反演算法,为长剖面、大深度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提供新的、更合理的正反演方法。  测线长达数百至上千公里,或测线与地球的截面圆半径较小时,大地电磁
学位
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其速度是深度的函数,测井记录表示直接的速度测量;另一方面,地震资料则给出了间接的速度测量。基于这两种类型的速度信息,勘探地震学家推导出了许多不同的速度,例如层速度、视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瞬时速度、相速度、群速度、动校(正)速度、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然而,从地震资料中得出的速度是能产生最好叠加效果的速度。地层速度在地震勘探以及开发阶段都是很重要的参数,能得到一个较精确的
学位
大坝建基岩体的工程特性直接影响水电工程安全。因此,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作者在对观音岩水电站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左岸坝段和河床坝段的岩体质量评价为研究重点,对左岸坝段的岩性特征、岩体结构、溶蚀岩体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最终对左岸建基岩体是否满足建基要求做出评价。河床坝段建基岩体,主要通过波速-岩级对应关系,对岩体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对现场的变形和大剪试验数据进行整理,给
学位
板裂结构岩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孙广忠先生于1984年正式提出的,随后的一些学者如倪国荣、张文彬、潘瑞林等都对其进行了一些基础性且有意义的研究。但对于板裂结构岩体是如何形成的,和传统的层状结构岩体有何异同,板裂化影响因素及板裂结构岩体分类,以及相应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和失稳模式等并没有特别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有鉴于此,本文结合多年来在铜(陵)黄(山)高速公路、都汶高速公路、小湾水电工程、锦屏水电工程等科研
学位
叠前地震资料的去噪与反演工作一直是油气勘探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地震资料去噪处理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反演与解释工作,而由叠前反演得出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等弹性参数也将为油气检测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叠前地震资料中包含丰富的角度信息,在叠后去噪和反演已经发展成熟的背景上,研究新的叠前去噪与反演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叠前随机噪声以及多次波是叠前去噪处理中最常遇到且难处理的两种噪声干扰。本文采用方
学位
在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地形变化剧烈且风化作用严重的Ⅰ台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常常见撒落作用造成的巨大散体堆积体,俗称“溜砂坡”。溜砂坡是指高陡斜坡,在强风化作用下形成砂粒和碎屑,在自重作用下发生溜动,并在坡脚堆积形成的锥状斜坡。溜砂坡的形成发育是气候、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植被和生态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目前对这类堆积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破坏效应的研究较少,大多停留在参考滑坡治理中常
本文以川中地区营山构造的地质、测井、地震及反演资料为基础,研究了该区须二段储层特征、气水分布特征以及圈闭类型,结合包裹体和ESR测年数据,在构造演化的基础上提出并总结了须二段气藏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论文取得的丰要成果和认识如下:  (1)营山地区须二段储集岩以浅灰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具有低孔、特低渗、中—高含水饱和度的基本特点。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残余粒间孔次之、
学位
我国西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导致该地区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大型滑坡具有规模庞大、机理复杂、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以贵州省印江县岩口滑坡为例,对西南山区楔形结构岩坡的失稳及运动过程作了深入研究。  岩口滑坡位于距贵州省印江县城4.1公里处的岩口河段印江河左岸,于1996年9月18日23时发生,滑体从标高为670m的印
马湖位于马边-大关地震断裂带中段璜琅槽谷,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由南部NE向莲峰褶断裂、西部SN向峨边-金阳褶断带及东部NNW向马边-黄荆坝断裂带所构成的三角形断块。区域地球物理场的研究表明,马湖所在的NNW向马边-黄荆断裂是一条未切穿至地表的深大断裂带;沿该断裂带的强震(MS≥6)活动,主要发生在该断裂带与三条NE向断裂带(即南部莲峰断裂、中部雷波断裂及北部美姑-刹水坝断裂)相交切的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