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展顺利,但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工业化尚未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作为新时期发展的红利,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首先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运用系统论、协同理论探讨“三化”协调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且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描述“三化”协调发展最终达成的状态,即实现经济的产业化、高级城市化和生态的循环化。其次,在分析国内外“三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安徽省“三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三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2012年安徽省16市数据,测度“三化”协调度。得出的结论是: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滞后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整体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市的“三化”协调发展质量较高,其他地区虽然协调度较高,但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得分均较低,“三化”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各地发展差异,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