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引起的,作为马铃薯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马铃薯晚疫病在全球大部分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甘肃省是我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随着我省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和品种调运的日益频繁,造成我省晚疫病菌遗传结构不断复杂化,导致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日益困难。因此,加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的研究对指导甘肃晚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药剂敏感性和交配型等,结果如下:1.从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晚疫病标本分离纯化得到149株晚疫病菌株,其中12株从发病薯块上分离得到,137株从具有典型晚疫病症状的叶上分离得到;从17个马铃薯主产县区乡镇采集的病样中分离得到晚疫病菌,其中康乐县草滩乡10株,和政县吊滩乡5株,东乡县坪庄乡19株,临夏县土桥镇8株,安定区团结镇8株,西峰区彭原乡9株,陇西县菜子镇2株,庄浪县郑河乡4株,永登县秦川乡9株,临洮县洮阳镇4株,临洮县峡口乡7株,秦安县王铺乡18株,秦安县郭加镇12株,榆中县兴隆山9株,渭源县会川镇10株,永靖县王坪乡3株,陇西县福兴乡12株。2.对晚疫病菌的培养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CT-5和TY-19在18℃-20℃时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在20℃-22℃时最有利于产孢。TY-19和CT-5在黑麦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在黑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其次分别是燕麦、玉米粉和PSA。3.对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对60株菌株进行甲霜灵敏感性的测定。其中敏感菌株为4株,占总数的6.7% ,抗性菌株为47株,占78.3%,中抗为9株,占15%,表明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已经对甲霜灵普遍产生了抗性。对15株菌株进行霜脲氰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EC50值0.0766-0.4063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1506±0.08μg/ml,不同敏感性的菌株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根据抗性分类标准,2株为敏感性菌株,占13.3%,13株为中间型类型,占86.7%,没有抗性菌株。甲霜灵在甘肃已经产生严重抗药性,而霜脲氰则较敏感,所以可以作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替代药剂使用。4.对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类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最初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的对峙培养中发现了产生卵孢子现象,表明甘肃存在不同交配型的情况,后通过利用标准A1和A2交配型对选取的72株菌株进行交配型的测定。其中59株属于A1交配型,13株属于A2交配型,A2交配型检测出比率为18%,未发现自育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