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传统的研究一直把隐喻看作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随着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是人们在思维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pervasive),它是我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许多学者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研究隐喻在语篇层面上的运作及其功能的还不多见。实际上,隐喻是一种有效的组篇策略,在语篇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语篇衔接和连贯功能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对隐喻的本质、工作机制、经验基础和特征作了回顾和分析,并通过具体语篇详细阐述了隐喻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隐喻本质上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它涉及两个概念域,其中一个概念域说明另一概念域,说明的概念域称作源域(source domain),被说明的概念域称作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系统的、部分的结构映射。因此,隐喻概念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特征,其本质特征赋予了隐喻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可以通过隐喻性蕴涵和其框定功能在语篇层面上延伸,从而形成系统的词汇衔接网络,增强了语篇的连贯性。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及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帮助实现语篇连贯。本文认为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隐喻研究不能停留在词汇层和句法层,也应该从语篇层面来研究。在语篇层面上,隐喻可以有效构建语篇衔接与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