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利用纳米载体的EPR效应,载药纳米粒子会被动或者主动靶向肿瘤组织,增加了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富集,极大地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与传统共价键的策略相比,超分子化学,例如疏水作用、π-π相互作用、静电作用以及主客体识别作用,为构建新型纳米载体提供了便利和功能。特别是,利用β-环糊精和金刚烷之间超强的主客体作用,我们方便快捷地制备了功能化的准嵌段聚合物纳米给药系统,提高了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加速了药物在肿瘤内的富集,增强了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采用RAFT方法制备了 β-环糊精修饰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采用开环聚合的方法合成了金刚烷修饰的聚天冬氨酸。利用β-环糊精和金刚烷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及抗癌药物顺铂与聚天冬氨酸羧基的络合作用,制备了负载顺铂的准嵌段聚合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天冬氨酸纳米粒子,表征了这种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小和形貌以及体外的稳定性,研究了该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情况,进一步,研究了该纳米粒子在荷瘤老鼠体内的生物分布以及抗肿瘤实验。研究发现负载顺铂的准嵌段聚合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天冬氨酸纳米粒子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其药物释放受介质中氯离子的浓度控制。细胞实验表明该载药纳米粒子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和进细胞能力。体内抗肿瘤实验发现该纳米给药系统具有比裸药更好的抗肿瘤性能,肿瘤抑制指数TGI高达88%(裸药63%)。(2)利用RAFT后功能化方法,合成了叠氮功能化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环糊精聚合物,进而和带炔基的博来霉素单糖click反应,得到了氨基甲酰甘露糖分子修饰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环糊精聚合物。基于β-环糊精和金刚烷的主客体识别作用以及顺铂与聚天冬氨酸羧基的络合作用,制备了主动靶向的载药纳米粒子。研究了该博来霉素单糖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子在多个肿瘤细胞株以及正常细胞株的细胞摄取情况,并考察了其进细胞的机制。同时,通过建立的鼠源肝癌H22皮下肿瘤模型,进一步,实施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了该博来霉素单糖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子在体内的分布实验以及抗肿瘤实验。研究发现:博来霉素单糖修饰的载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天冬氨酸纳米粒子具有球型的形貌,粒径在66 nm,并具有突出的冷冻再分散性质。在肿瘤细胞株中,博来霉素单糖可以有效地增强纳米粒子的进细胞能力,表现出受体介导的进细胞机制,而在正常细胞中,很少被细胞摄取。同时在H22肿瘤模型中,博来霉素单糖可以增强纳米粒在肿瘤组织的富集和渗透,提高抗肿瘤效果。与未修饰的纳米粒子和甘露糖修饰的纳米粒子相比,博来霉素单糖修饰的纳米粒子具有更大的细胞毒性,更强的进细胞能力,更好的肿瘤靶向性和抗肿瘤活性。(3)合成了七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修饰的β-环糊精,进而利用温和的胺解/麦克尔加成一锅法,制备了三价博来霉素单糖功能化七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修饰的β-环糊精聚合物。另外,通过开环聚合以及胺解反应,制备得到了金刚烷修饰的聚天冬氨酸己酰胺。基于β-环糊精和金刚烷的主客体作用以及聚天冬氨酸己酰胺的疏水作用,制备了三价靶向七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修饰的非共价键连接纳米粒子,并对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同时,制备了单价单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修饰的纳米粒子和单价七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修饰的纳米粒子作为对照组。随后,选取了多株肿瘤细胞,研究了这三种纳米粒子体外进细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