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龋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口腔常见疾病,我国患龋率高达90%以上。随着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龋齿风险评估和早期检测成为口腔临床医学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从自体荧光光谱技术角度展开研究,为无创、准确、可定量的光学诊断技术应用于龋病精确化防控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及结果:①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6种龋病相关微生物逐一进行光谱表征参数分析,发现6种龋病相关微生物在随着激发波长的递增,发射波出现了红移的现象;6种龋病相关微生物在350nm激发波长下,均存在436+4nm的特征荧光峰位值,提示此特征荧光来自于非卟啉物质。加血培养促进了龋病相关微生物的自体荧光代谢环境,微生物浓度与荧光强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②通过模拟口腔环境,形成不同致龋强度的人工菌斑,测试获得菌斑荧光光谱表征参数。结果显示培养第8天,1%蔗糖浓度组的菌斑溶液荧光强度高于其他蔗糖浓度组(P<0.05)。部分实验组荧光强度第8天高于第4天(P<0.05);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设立了牙釉质片微硬度下降百分比、细菌粘附度与荧光参数的函数关系。③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获得不同龋损程度离体牙在405nm波长激发下的荧光光谱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荧光光谱面积比率值P与龋齿检测仪DD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085)。分析了不同激光功率和不同检测部位对荧光光谱表征参数的影响。④在健康及不同龋损程度离体牙的荧光光谱特征参数基础上,分析了龋损等级与荧光面积比率值的关系(P<0.01),龋损等级与主波长的关系(P<0.01),荧光面积比率值α与荧光图像分量比率p的关系(P<0.01),根据ROC分析方法获得了荧光图像分量比率β的龋损分级标准。结论:本文探索了龋病相关微生物、人工菌斑、健康及不同龋损程度牙体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征;通过荧光强度对口腔微生物进行定量化分析是可行的;研究了人工牙菌斑的荧光光谱表征性参数与其致龋性的关系;设立了基于龋损组织自体荧光光谱参数的荧光光谱面积比率值、荧光图像分量比率值,为基于自体荧光技术的龋活跃性评价和龋损分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期的龋齿检测仪研发提供必要的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