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发展、技术革新、商业化市场环境,将流行音乐不断推上新的话题高峰,与之相对的古典音乐却日益远离大众,或成为电影等艺术形式的背景音乐,或成为特定阶级人群的消费品,被看作一种身份象征。探索古典音乐发展方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较多,其中实现下沉破圈的少有。现代媒介背景下,大众审美的多元和垂类趋向、新的拥有更高审美需求的消费阶层的崛起,促使这场下沉运动得以完成。古典音乐的下沉,其实质是传播对象的向下扩容,是在受众范围内实现破圈。从音乐社会学角度来看,其中体现了从社会到音乐再到社会的运动逻辑:音乐的流变是特定时期受各类群体影响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反之,流变的音乐本身又吸引了来自不同圈层的受众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其中。旧的古典音乐的受众圈层被破开了,在此前很长时间内,他们都是一类相对稳固的群体存在。圈层之间的流动触发了利益的重新分配,进而引发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争论。其中“高雅”和“通俗”这对概念作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代名词被广泛提及。与此同时,在下沉过程中,古典音乐被重新解读。它受到新的来自其它圈层的受众冲击,先是变为一种群体认同,紧接着成为一种身份标签、一场乌托邦幻像。古典音乐外部和内部的流变随之而来,在外部表现为从歌剧到音乐剧、从音乐剧到流行音乐的形式变化,在内部表现为古典音乐下沉过程中的“自我改造”,以及受众对下沉的古典音乐的“词”、“曲”、“唱”三个维度的接收和再解读,其中流变的核心是古典音乐的审美观。从古典音乐下沉的社会背景出发,以节目中的歌剧、音乐剧、流行音乐及其引发的社会现象为分析对象,基于“下沉”这一市场营销领域用词的运动趋势,由表及里地分析“词”、“曲”、“唱”三个维度下,古典音乐的下沉与意义流变。这是一场带有身份标识的群体狂欢,古典音乐在其中被解读、拼贴、再释。现代媒介为古典音乐的下沉提供了便利、增添了可能,同时也加速了古典音乐的娱乐化、碎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