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市场受到严重影响,而此时中国的金融业由于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受到的损害相应较小。全球金融市场受到重创的现实以及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为我国金融类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契机。中国金融类企业主要分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由于银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有绝对的优势,所以本文的研究重点将会是银行。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金融类企业国际化的动因、程度以及特点,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近些年我国金融类企业“走出去”速度逐渐加快,但整体国际化程度仍相对较低,国际化经营的方式也主要以设立海外机构为主、跨国收购为辅。为研究我国金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证券市场效应,本文选取了从2006年2010年的30个在A股市场上宣布国际化公告为样本,包括跨国收购、战略合作、设立海外机构三种模式,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分析对于国际化公告,股东是否可以得到所预期的财富效应。按全样本的经验结果显示,自2006年以来,我国金融类企业宣布国际化经营公告时,超额累积收益率为负数,市场反应消极。按分组的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前的国际化公告的证券市场反应为正,之后为负,说明金融危机使得公众对跨国经营更为谨慎;在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地选择上,投资于东南亚和非洲的国际化经营公告可带来正的财务效应,中东、欧美、澳大利亚地区为负,说明新型市场比发达地区和不稳定地区更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在银行业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的财富效应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工商银行其次,说明资本的国际化水平和综合能力对公众信心有一定的影响;在国际化经营的三种方式中,设立海外分行、子行的公告效应为负,跨国并购、战略合作的公告效应为正,说明跨国并购及战略合作有助于企业在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中去,并且能提高它们的运营效率。最后,本文阐释了部分研究结果与国际化动因相悖的原因及为我国金融类企业国际化经营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