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的公告效应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in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市场受到严重影响,而此时中国的金融业由于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受到的损害相应较小。全球金融市场受到重创的现实以及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为我国金融类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契机。中国金融类企业主要分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由于银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有绝对的优势,所以本文的研究重点将会是银行。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金融类企业国际化的动因、程度以及特点,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近些年我国金融类企业“走出去”速度逐渐加快,但整体国际化程度仍相对较低,国际化经营的方式也主要以设立海外机构为主、跨国收购为辅。为研究我国金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证券市场效应,本文选取了从2006年2010年的30个在A股市场上宣布国际化公告为样本,包括跨国收购、战略合作、设立海外机构三种模式,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分析对于国际化公告,股东是否可以得到所预期的财富效应。按全样本的经验结果显示,自2006年以来,我国金融类企业宣布国际化经营公告时,超额累积收益率为负数,市场反应消极。按分组的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危机前的国际化公告的证券市场反应为正,之后为负,说明金融危机使得公众对跨国经营更为谨慎;在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地选择上,投资于东南亚和非洲的国际化经营公告可带来正的财务效应,中东、欧美、澳大利亚地区为负,说明新型市场比发达地区和不稳定地区更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在银行业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的财富效应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工商银行其次,说明资本的国际化水平和综合能力对公众信心有一定的影响;在国际化经营的三种方式中,设立海外分行、子行的公告效应为负,跨国并购、战略合作的公告效应为正,说明跨国并购及战略合作有助于企业在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中去,并且能提高它们的运营效率。最后,本文阐释了部分研究结果与国际化动因相悖的原因及为我国金融类企业国际化经营提出了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2.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3.能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复述故事情节;4.感受两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趋紧密,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的外汇业务量空前增长。与此同时,中国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结构,尤其是一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客观反映,体现出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金融行业也经历着从
本文立足欠发达山区的资源禀赋特点,从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流动的内在机制及其引致的结果角度,研究欠发达山区城镇化现状的成因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欠发达山区应该不以工业化
在国际经济学中,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选择问题一直贯穿于汇率理论的发展历程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不断显现出区域化合作趋势。特别是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实践,北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指引下,小城镇的发展受到关注,京南地区小城镇毗邻北京,有条件参与区域分工,但发展现状不佳,缺乏活力,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视角下提出京南小城镇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