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芦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一种野生乡土植物,根系发达,生长力强,具有很好的抗逆性能。近年来已经逐渐应用开发于裸露坡面生态修复与重建工程。但是对于类芦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深圳市类芦的野生分布调查、类芦种子萌发特性、类芦的生长量和类芦的抗旱性研究与分析,综合研究了类芦应用于护坡中生理生态特性,为类芦更好的应用于裸露坡面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野生的类芦群落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类芦在各种人工造成的边坡上均形成优势群落,其强大的根系对边坡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类芦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深圳地区野生类芦种子的最佳采收期在2月上旬,此时类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为95%;最适发芽温度在25℃~35℃,低于15℃不能萌发;类芦种子发芽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增长而显著降低,贮藏3个月后发芽率为降89.3%,贮藏6个月后发芽率降为76%,贮藏9个月后发芽率仅为32.6%,贮藏12个月后发芽率为0。在深圳地区裸露坡面植被修复工程中用类芦种子喷播的最佳时期是在每年的2~6月份。经方差分析,不同类芦播种量(1、2.5、5、10g/m~2)在幼苗期形态指标差异不显著。类芦幼苗生长速率:前40d生长缓慢,后逐渐加快,至60d时可形成平均14.85cm高的整齐一致类芦草坪。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强,类芦等4种禾草相对电导率和Pro累积总量逐渐增加,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综合各相关程度,4种禾草抗旱性强弱依次为:类芦>白茅>狗牙根>红毛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