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资料: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机动车辆数量剧增,交通事故所导致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不断增多,发病率约为20-40人/百万人/年[1]。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慢性脊髓损伤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可导致病人出现截瘫或四肢瘫,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脊髓损伤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缓解脊髓损伤患者的病痛,尽量保留和恢复病人的脊髓功能,一直是医学家们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几千年来,医学家们一直在应用中国传统医学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在应用针灸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近年来,针灸在脊髓损伤的治疗和研究方面有很大的进展。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对于改善脊髓损伤后所致的截瘫,如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其它合并症,包括肌痉挛性疼痛、大小便功能失禁以及下肢瘫痪等有确切的疗效,是目前治疗脊髓损伤、保留脊髓功能和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但应用现代西医解剖学技术尚无法发现针刺信号在脊髓内具体存在的证据。 目前普通CT扫描和MRI只能提供类似解剖结构改变方面的影像,而对受损脊髓功能情况尚无法进行评估。1996年 Yoshizawa等首次报道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人体脊髓功能研究,称为功能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此后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此项技术逐步完善,现已成为评估人体脊髓功能的可靠手段之一。 本研究采用脊髓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研究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理。通过针刺右利手健康志愿者和脊髓损伤患者的右手合谷穴和曲池穴,应用临床型1.5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SSFSE序列进行颈髓功能磁共振成像。所得图像资料应用AFNI分析软件进行后处理,将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相重叠,观察颈髓内是否有明显的功能激活点以及激活点的位置。通过针灸穴位脊髓内能否发现明显激活区域的客观可视性实验结果来佐证腧穴、经络以及经穴独特感传现象的存在,同时为进一步探索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理打下基础。 材料和方法: 选取26位右利手受试者,其中20例为健康志愿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3±2)岁,无脊髓外伤病史及神经系统疾病,作为健康志愿者组。6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脊髓损伤患者组,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6±8.9)岁。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经MRI检查明确诊断。其中手术1例,行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术;5例采取保守治疗,应用颌枕带牵引或持续颅骨牵引、辅以高压氧以及针灸等措施,全部患者均好转出院。所有受试者均被告知实验的具体内容及过程,自愿参加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实验开始,受试者进入磁共振室,平躺,妥善固定身体,由一位经验丰富的针灸师针刺受试者右手的合谷穴和曲池穴,用手法捻针,使受试者感到针刺局部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即中医称之为“得气”状态。然后用电针仪正极接合谷穴针灸针的针尾,负极接曲池穴针灸针的针尾,使之形成电流环路。电刺激频率为5HZ,电流为3mA。刺激模式采用Block design设计,即静息像(baseline)与刺激像(task)相交替。分成5个组块,R1、R2、R3、R4、R5为静息态,不给予刺激;S1、S2、S3、S4、S5为刺激相。第一次先静息时间49s,然后刺激35s,接着静息35s,重复5次。 所得数据用AFNI软件作后处理,将功能像叠加到解剖像上,寻找颈髓内是否有明显的功能激活点以及激活点的位置。脊髓激活点的认定标准:P<5.0×10-3,并且曲线相关性好的点。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的四格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受试者颈髓内激活情况是否有差异,以及两组受试者矢状面和横断面脊髓激活情况是否有差别。 结果: 1.两组受试者26例用针炙刺激右手的合谷穴和曲池穴时,颈髓内可发现明显激活点有18例,激活率69.23%。 2.从矢状面来看,2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14例在C2~3和C6~7节段有激活点,激活率70%。6例颈髓损伤患者中有4例在C2~3和C6~7节段有激活点,激活率66.67%。两组受试者的激活点主要集中在C2(上颈髓)和C6(下颈髓)为中心的两个颈髓节段上。从横断面来看,2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14例在C6~7节段有明显的激活点,激活率70%;7例在C2节段有明显的激活点,激活率35%。6例脊髓损伤患者中有3例在C6~7节段有明显的激活点,激活率50%;3例在C2节段有明显的激活点,激活率50%。 3.健康志愿者组与脊髓损伤患者组的脊髓激活情况无差异(P=0.877,P>0.05)。 4.健康志愿者组与脊髓损伤患者组矢状面和横断面的脊髓激活情况无差别(P=0.768,P>0.05)。 结论: 1.针刺受试者右手合谷穴和曲池穴时,应用临床型1.5T GE磁共振扫描仪做颈髓功能磁共振成像,可以发现颈髓内有明显激活点,激活率69.23%,健康志愿者激活率70%,脊髓损伤患者激活率66.67%。临床型1.5T GE磁共振扫描仪可以作为无损伤性手段来研究人体的脊髓功能,发挥其在脊髓功能定位、疗效监测和治疗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2.下颈髓(C6节段)的激活点与脊髓神经支配的实际解剖位置相一致,说明神经传道通路在针刺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上颈髓(C2节段)的激活点与脊髓神经支配的实际解剖位置有出入,这种现象无法用神经传导理论来解释,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经穴独特感传现象的存在所致。 3.针炙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针刺穴位时通过经穴独特感传现象使脊髓内局部组织的血流量及血氧饱和浓度增加,这种血液循环的改变有利于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氧和营养的供应、神经细胞的神经合成功能、能量代谢变化及代谢产物的清除,从而影响未受损伤神经元的代偿、未坏死神经元的恢复及功能区的重建,达到保健治疗的疗效。 4.脊髓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参数的设定、扫描序列的选择、刺激模式的设计以及图像资料的后处理等问题,使之成为评估人体脊髓功能的有效手段,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