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人性深处的奥秘--论余华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先锋小说思潮中,积极致力于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探索的主要作家之一。二十多年来,他依然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创作活力,并总能给文坛以新的期待。本文试图以其创作发展为脉络链接余华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以其对生活的认识与探索为考量的基点,力求深入把握余华小说在这一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独特性,从而推进对其艺术世界的深入把握。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这个部分对现有的余华研究进行了宏观的把握。认为批评界对其把握呈现出两种趋向:一、强调余华的先锋性所在是对于生活中的苦难与阴暗的揭示,对于人性恶与丑陋的表现。二、对其在艺术表现上所表现出的独特性进行相应的把握。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表明本课题的切入点与意义和价值。本文认为对余华创作的理解与认识,更多的应从其对生活的理解与生命的体验的维度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具体真实的接近作家,才能真切地进入其“虚伪的作品”。   第二部分“温情的退隐与初近‘真实’”。认为余华初期创作也即是其作为先锋小说家出现之前的创作,有着温情单纯的一面,生活与世界充满着理解与爱意。但随着作家人生阅历的丰富,生命体验的深入与外来思潮的作用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他的生存视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开始表现生活中的种种丑恶与暴力,冷漠与残忍。但在《祖先》、《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等作品中,隐藏着一个以逆折样式存在的精神“成人”仪式。   第三部分“直面生活的沉重与人性的恶”。认为消除温情,遭遇异化的“成人仪式”后,余华超越伤感与失落,拒绝精神的自慰,担负着生命的苦难与残忍,去敞开生命的卑劣与罪恶,丑陋与阴暗,将人性与生活中的毒瘤“曝光”。最典型的是借助“疯子的暴力”以揭示世界的荒诞,以欲望的泛滥揭示生存的疯狂。   第四部分“弱者”的抵抗与虚假需要的警觉。认为余华的小说展示着世界的阴暗与残忍,暴力、欲望与疯狂的时候,很少融入主体的声音,而是极力保持着一种“零度情感"。但透过其“冷酷”与残忍的故事,贴近他那“冷漠”到零度的叙述,依然可以见到他在“真实”人生中所展示的能够穿越残忍与苦难,欲望与疯狂的生之意志与温情的人性之光。但他却以独特的“弱者”抵抗与对虚假需要的警示表现出这种价值意向,体现出一种源自朴素人性的生存意志,一种回归传统生存的责任伦理。这是对于质朴的如同大地一样广博的民间的回归,是对以朴素的形式存在于底层民众中的生存意志与道德精的源始性找寻与依托。这其中有着浑厚而质朴、真实而博大、无穷而宽广的源泉。   第五部分是结论。在这部分中,总体上对余华生活真实的认识进行了梳理,并从其在对欲望泛滥的警觉中期待其创作新的进步与超越。  
其他文献
本文以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五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伦理的角度对其小说中的母女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和”正是谭恩美长篇小说创作所探讨的伦理思想的核心;不过,她小说
把文学作品放入文化思想中去研究考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作为多产、高质而又涉猎广泛的作家,严歌苓在作品中无论是对多种题材的书写,还是对
分析了云南某银矿的主要矿物组成,针对该矿石含银矿物种类多、氧化程度高的特点进行了大量试验,最终采用浮选一尾矿氰化联合流程。为提高银精矿回收率,浮选过程采用联合用药,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汉语连动句、兼语句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分析。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分析了连动句的性质、类型、结构成分、两个动词和句子主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