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戏曲创作论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arole_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两栖类”作家自居的汪曾祺,既是广为人知的小说作家,也是一个专职写戏的编剧。自1961年底,时年41岁的汪曾祺被调入北京京剧团后,直至1997年去世,三十多年间,汪曾祺都是以戏曲编剧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独立创作或与他人合作创作的戏曲剧本共13部。作为一个自觉的戏曲改革实践者,汪曾祺一直致力于提高京剧的文学性与现代性,提出了戏曲“文学决定论”和“小改大动”的改编理念,这对于我们当前的戏曲改革和剧目改编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汪曾祺的戏曲创作贯穿于20世纪50至80年代,几乎每一部作品,尤其是参与创作的“样板戏”,都与时代发展及戏曲文化政策紧密相连,对汪曾祺戏曲创作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把握新中国戏曲发展脉络的线索。本论文共三章:第一章从汪曾祺多篇介绍自己生平及创作的散文入手,总结汪主要的思想观——“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并分析其思想观在剧本中的体现,正是汪曾祺对世情人性的独特思考,才赋予了剧本现代性、哲思性的品格。第二章从汪曾祺“杂家”的身份出发,阐释其擅长的多种文体对戏剧创作的影响,尤其是多重文体渗透中形成的独特的戏曲语言:文白杂糅,风雅与泼辣兼备,善于刻画人物、营造气氛。这两章皆是以剧本分析为主,试图总结出汪曾祺戏曲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三章则是针对学界对汪曾祺戏曲创作普遍持有的“宜读不宜演”的观点,从剧团、时代与政策等方面,分析汪的大多数剧本为何难以实现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的转化以及转化后剧作的得失,从而更好地把握戏曲文学性与舞台性的辩证关系,并剖析戏曲政策对汪曾祺戏曲创作的影响。三章内容各有侧重,从创作风格和舞台演出两个方面对汪曾祺的戏曲创作进行分析。不仅关注案头,亦关注汪作在舞台上的得失。通过对汪曾祺戏曲创作经验的总结,对当下的戏曲创作,尤其是戏曲改编,戏曲的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承德塞外荒漠之地,随着庄田的建立和开发,生齿日繁,谷田丰产,为浩荡的八旗军北上木兰秋狝提供了物质基础,为避暑山庄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避暑山庄建立,是训练八旗、控制蒙
目的分析江苏省当前消除疟疾形势,明确该省巩固消除疟疾成果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并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法召集江苏省13个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疟疾防治负责人和江苏省
大型超流氦制冷系统在大科学工程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氦气冷压机轴承技术仍是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高温超导磁悬浮轴承具备无接触承载且自控稳定的优势,但尚无将超导磁悬浮轴承
生殖是性成熟男女双方将遗传物质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过程,因此,正常的遗传物质和发育健全的性腺、性器官,是生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提倡少生优生,让每个家庭中既无
文章融合了本体和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决策分析模型,利用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方法从语义层面上实现了对用户数据的挖掘,实现了用户数据的高效率和高精度挖
承德自雍正元年到嘉咸年间先后设置了一府一州五县建制,其设置原因一是适应本地汉人迅速增加,加强管理的需要。二是为了纠正盟旗制度下旗札萨克管理的不力与偏差。三是清廷在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深刻理解和贯彻新世纪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
背景消化性溃疡是人类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在胃酸分泌及其反馈调节机制、服用药物、Hp感染特征、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功能等方面均不同于普通
[目的 ]了解福建省各类食品化学性污染状况。 [方法 ]监测 4个监测点市场销售的地产食品。 [结果 ]在检测的32 3件样品 (粮食、果蔬、肉乳蛋鱼类及其制品 ,茶叶 ,即食食品 )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MRI表现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12月-2010年8月9例经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GCTTS患者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2例行增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