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201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位于冀中东部地区的后白寺遗址进行了发掘,后白寺遗址可分为三期,其中后白寺一期遗存与哑叭庄二期遗存基本一致。后白寺一期的发现极大的丰富了哑叭庄二期遗存的内涵,为充分认识其文化性质提供了重要材料。后白寺二期遗存为早商时期,该时期遗存目前在河北中东部地区仅有少量发现,其发现对研究河北地区早商时期的文化面貌和早商文化北进的时间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后白寺三期遗存为商代末年的商文化遗存,此时期商文化在冀中一线有较为密集的分布,体现出商文化向北部扩展的态势。通过地层学与类型学综合分析,分别将后白寺一期划分为早、中、晚三段,后白寺二期划分为早、晚二段,后白寺三期划分为早、晚两段。首次在河北地区通过单一遗址建立了夏至早商时期连续的年代序列,并首次明确以后白寺一期为代表的华北平原夏时期遗存的年代下限可至早商一期。在后白寺夏商遗存分期和年代研究的基础上,将后白寺一期归入哑叭庄二期类型,建立哑叭庄二期类型的陶器演化序列和分期。将哑叭庄二期类型分为五期。将哑叭庄二期类型与其它周边文化的关系进行讨论,以便横向把握哑叭庄二期类型的内涵和特点,初步厘清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哑叭庄二期遗存与周边文化关系密切,同时自身特征也比较鲜明突出,应是一类较为独立的文化遗存。在对后白寺三期夏商遗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古冀中东部地区其他发现,对冀中东部地区夏商文化的演进进程进行讨论。认为早商文化可能是顺古黄河东岸进入河北地区,并在滹沱河南岸建立藁城台西据点以控制河北中南部并向北部扩展,商文化对当地哑叭庄二期类型的影响和控制是循序渐近的,形成了早商文化后白寺类型。晚商时期商文化在冀中东部地区有密集的分布,而却不见西周遗存,说明商末周初冀中东部地区和太行山东麓可能存在文化上的阻隔。夏中东部地区夏商遗址多分布于古黄河山经河与禹贡河的东岸,成为连接中原与北方的重要文化通道,而这条通道没有山川阻隔,交流更为方便流畅。尤其是在早商时期冀中东部地区与中原的关系更为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