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的表征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氨基酸配合物作为氨基酸的一类衍生物,在医药生物学,仿生学,农业等多个行业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研究氨基酸与金属元素的配位行为对认识金属离子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合成了三个L-氨基酸的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分析方法对这三个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配合物[Mn(L-GIu)(H_2O)]·H_2O的晶体结构测定表明,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2(1)2(1)2(1)。晶胞参数:a=7.1872(14)A,b=10.613(2)A,c=11.490(2)A,α=90°,β=90°,γ=90°,晶胞体积:V=876.5(3)A3。晶胞个数:Z=4,晶体密度为1.774 mg·cm(-3)。所有数据的最终偏差因子R1=0.0370,wR2=0.1126。中心原子Mn以畸变六方体配位,配体L-谷氨酸的羧酸有两种配位方式,γ位羧酸的两个氧原子螯合中心原子,而α位羧酸的两个氧原子则分别与相邻两个金属配位起桥联作用,从而形成以羧酸桥联的一维链状结构,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网格结构。 配合物[Cu(Glygly)(2H_2O)]_n[μ-COO-Cu(Glygly)(H_2O)]_m·5H_2O的晶体结构测定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4.064(3)A,b=9.858(2)A,c=14.681(3)A,α=90°,β=102.76(3)°,γ=90°,晶胞体积:V=1985.1(7)A~3。晶胞个数:Z=4,晶体密度为1.778 mg·cm(-3)。所有数据的最终偏差因子R1=0.0464,wR2=0.0873。配合物中心原子Cu以畸变四方锥结构配位,该配合物中存在两类结构,一类是单核结构[Cu(Glygly)·2H_2O]_n,另一类是链状结构[μ-COO-Cu(Glygly)·H_2O]_m,相邻两个铜离子间通过配体Glygly的α-羧基氧的桥联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配合物[Cu(L-HomArg)_2(H_2O)]·3H_2O的晶体结构测定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_2。晶胞参数:a=16.284(17)A,b=7.152(7)A,c=12.639(14)A,α=90°,β=110.68(2)°,γ=90°,晶胞体积:V=1377(2)A~3,晶胞个数:Z=2,晶体密度为1.326 mg·cm(-3)。所有数据的最终偏差因子R1=0.0469,wR2=0.1237。中心原子Cu以四方锥构型配位,Cu(II)与L-高精氨酸配比为1:2,形成的配合物分子间通过L-高精氨酸的α位羧基与相邻L-高精氨酸的胍基形成氢键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六元环,通过两个六元环相联,使两分子的L-高精氨酸铜形成一个由22个原子形成的大环,由环环相联自组装形成一维链状配合物。
其他文献
精细化工、制药等行业中的大量有机溶剂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回收日益受人们所重视。但这些溶剂大部分沸点相近或以共沸物的形式存在,传统的分离方式如共沸精馏、萃取精馏不仅设备
将纳米粒子运用于研究蛋白质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传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方面,纳米材料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它已经广泛应用于纳米生物传感器、环境和生
锂硫电池因其高的比容量,大的能量密度等优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二次电池的体系之一。尽管具有这些优点,发展锂硫电池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硫及其生成的硫化
甘蔗条螟(Chilo venosatus Walker)和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害甘蔗的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具有迁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