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牙鲆和石鲽为研究对象,应用常规的血液学指标测定方法和血细胞涂片法,测定二者的血液学指标,并观察其血细胞形态;采用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经Giemsa染色、镜检、拍照后进行核型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牙鲆的红细胞密度为(2.44±0.14)×106个/mm3;白细胞密度为(3.28±0.45)×104个/mm3;血红蛋白含量为(6.27±0.42)g/100mL;红细胞渗透脆性为(0.45±0.01)g%;沉降率为(5.73±0.25)mm/h。石鲽的红细胞密度为(2.84±0.26)×106个/mm3;白细胞密度为(5.30±0.14)×105个/mm3;血红蛋白含量为(6.44±0.15)g/100mL;红细胞渗透脆性为(0.45±0.05)g%;沉降率为(4.57±0.07)mm/h。
2.采用外周血液进行涂片观察,在涂片上可区分出牙鲆和石鲽的红细胞和5种白细胞,他们分别是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未见嗜碱性粒细胞。其中淋巴细胞的体积最小,单核细胞的体积最大;在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数量最多,其次是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最少;此外还可见正在分裂的红细胞,说明红细胞可在外周血中直接分裂。
3.采用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PMI1640全血培养基进行培养,从血液保存时间、刺激源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和ConA(刀豆蛋白A)等方面对外周血细胞的培养及其染色体制备条件进行探讨,建立较成熟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的方法。结果表明:血液在4℃保存3d后细胞仍可正常生长,ConA和PHA两种刺激源均能促进外周血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血细胞形态和白细胞数目来看,以ConA为刺激源的作用效果好于以PHA为刺激源的作用效果,培养时间以72h最好。牙鲆血细胞在21℃,以终浓度为0.1mg/mL的ConA为刺激源培养72h,在结束培养前4h加入终浓度1.5μg/mL秋水仙素,低渗35min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分裂相。石鲽血细胞在16℃,以终浓度为0.1mg/mL的ConA为刺激源培养72h,在结束培养前4h加入终浓度0.6μg/mL秋水仙素,低渗35min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分裂相。
4.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牙鲆和石鲽的染色体核型均为2n=48,48t,即24对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臂数为NF=48,未发现多倍体现象,也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