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和石鲽血液指标测定、血细胞形态观察及核型分析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tianjin99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牙鲆和石鲽为研究对象,应用常规的血液学指标测定方法和血细胞涂片法,测定二者的血液学指标,并观察其血细胞形态;采用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经Giemsa染色、镜检、拍照后进行核型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牙鲆的红细胞密度为(2.44±0.14)×106个/mm3;白细胞密度为(3.28±0.45)×104个/mm3;血红蛋白含量为(6.27±0.42)g/100mL;红细胞渗透脆性为(0.45±0.01)g%;沉降率为(5.73±0.25)mm/h。石鲽的红细胞密度为(2.84±0.26)×106个/mm3;白细胞密度为(5.30±0.14)×105个/mm3;血红蛋白含量为(6.44±0.15)g/100mL;红细胞渗透脆性为(0.45±0.05)g%;沉降率为(4.57±0.07)mm/h。   2.采用外周血液进行涂片观察,在涂片上可区分出牙鲆和石鲽的红细胞和5种白细胞,他们分别是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未见嗜碱性粒细胞。其中淋巴细胞的体积最小,单核细胞的体积最大;在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数量最多,其次是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最少;此外还可见正在分裂的红细胞,说明红细胞可在外周血中直接分裂。   3.采用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PMI1640全血培养基进行培养,从血液保存时间、刺激源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和ConA(刀豆蛋白A)等方面对外周血细胞的培养及其染色体制备条件进行探讨,建立较成熟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的方法。结果表明:血液在4℃保存3d后细胞仍可正常生长,ConA和PHA两种刺激源均能促进外周血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血细胞形态和白细胞数目来看,以ConA为刺激源的作用效果好于以PHA为刺激源的作用效果,培养时间以72h最好。牙鲆血细胞在21℃,以终浓度为0.1mg/mL的ConA为刺激源培养72h,在结束培养前4h加入终浓度1.5μg/mL秋水仙素,低渗35min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分裂相。石鲽血细胞在16℃,以终浓度为0.1mg/mL的ConA为刺激源培养72h,在结束培养前4h加入终浓度0.6μg/mL秋水仙素,低渗35min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分裂相。   4.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牙鲆和石鲽的染色体核型均为2n=48,48t,即24对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臂数为NF=48,未发现多倍体现象,也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导致人的劳动工作时间缩短,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闲暇时间的占有和利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闲暇教育也就应运而生,这为提高人的素
本试验研究以宁夏滩羊、小尾寒羊及滩寒杂交群体为研究对象,选择绵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15,BMP15)基因和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diffe
维生素D3主要用于调节家禽机体钙(Ca)和磷(P)代谢及骨骼发育。首先通过肝脏25-羟化酶羟基化转化为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再经过肾脏1α-羟化酶羟基化转化成最终活性产物1
马胚胎移植及卵母细胞胞质内精子注射技术在国外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为养马大国,肉马、乳马和赛马业市场虽然广阔,但良种马数量缺口很大,利用新繁殖技术如胚胎移植、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