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会因为想法不一致或因同时需要某一个操作材料等现象出现争执甚至攻击的情况。教师通常会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平息幼儿的消极行为,让教师自身焦躁的情绪平定下来。长此以往,幼儿化解挫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停滞不前。本研究通过对某幼儿园大二班幼儿(以下皆简称“大班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中的合作性挫折反应即:消极情绪反应、消极行为反应、积极行为反应以及挫折防卫机制反应的调查,寻找出大班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中遭遇合作性挫折后的反应特点,并分析出影响幼儿行为反应特点的原因,为家长、教师、幼儿园提出合理的教育策略及建议,促进幼儿、’家长、教师的共同成长。笔者将班级42个孩子通过抽签形式随机分成7组,每组6人。每组幼儿自主商量游戏主题,且每组幼儿围绕该主题在每天的区角游戏时间进行为期两天的建构游戏,同时,笔者考虑到大班幼儿的个别表现具有隐蔽性,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笔者利用访谈法对幼儿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以下是笔者调查后的统计结果:大班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中遭遇合作性挫折后消极情绪反应47次;消极行为反应31次,积极行为反应12次,防卫机制运用4次。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大班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中遭遇合作性挫折后的反应存在以下特点:大班幼儿对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弱,对他人情感认知及感受能力弱,较少用语言向对方及队友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在遭遇合作性挫折后大班幼儿会面对不同的同伴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等。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中出现的以上反应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恰恰可以作为培养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和提升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机会之一,同时在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大班幼儿在应对合作性挫折时已出现了积极行为反应,比如第三方幼儿会对挫折方幼儿给予帮助,幼儿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成功化解挫折等。为了寻找幼儿出现以上行为反应的原因,笔者运用调查问卷法对幼儿父母进行了调查,利用访谈法对教师进行了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为幼儿园、父母、教师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建构材料、为幼儿创设情绪屋、邀请家长入园实地观摩、开设父母学堂提高父母相关教育理念、改原有班级教师固定制为班级教师固定制与教师走班制相结合。第二,教师在主题建构游戏中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展板、设置寻求他人帮助的表达铃、提供幼儿情绪发泄的窗口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重视幼儿在其他区角及集体教学中的合作性挫折教育。第三,父母应利用家庭与社区资源提升幼儿应对合作性挫折反应的能力,同时做好榜样引导幼儿正确对待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