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劣的旅游资料译文是发展中国旅游产业的一个绊脚石。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迫切需要对旅游资料的翻译给予重视和新的审视。 本文首先以中、英旅游资料中的大量语言特征证明,英文旅游资料以读者为中心,文辞简洁,文风轻松活泼,信息、劝说功能突出;中文旅游资料颇具文化内涵,极尽修辞之美,因此文风优雅、正式,表情功能突出。作者认为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写作习惯上的差异,并在客观上为旅游资料的英译带来很大困难。 从对比语言学影响下的以原语为中心、注重原文和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对等,到对译文读者及其反应的逐渐关注,不断发展的翻译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研究、拓展了人们的视野:除了原文和译文,译者、译文读者、文本功能、翻译目的、翻译的具体情形及文化等诸多重要因素不再游离在翻译研究的焦点之外。 翻译的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派别,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费米尔(H.J.Yermeer)、莱斯(K.Reiss)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的目的论(Skopostheory)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另一种新的思路。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是“使译语文本发挥某种功能的过程,译文文本与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即翻译目的)得以具体化”(诺德,1991:28),即,翻译是要实现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下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多种交际功能。 该理论并不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而是主张应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从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出发,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处理方法。由此,目的论将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这样,目的论观照下的原文硕士学位论文入IAS‘l’El又’凡11 IFSI凡罄一不再是翻译活动的唯一参照,译文的功能、译文使用的情景、译文的读者、译语的文化就提到重要的位置。 翻译目的论摆脱了以原文为中心、以实现原语和译语对等为衡量翻译质量的唯一框架。一方面它有助于顺利实现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另一方面,它为翻译实践中一些切实可行而又难以为传统理论接受的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旅游资料英译的欠佳现状提供了出路。以表情功能见长的中文旅游资料和以信息和号召功能为特色的英文旅游资料在写作特点上看似不相吻合,但译文预期目的的视角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就目的而言,中英文旅游资料都是为了激发读者的旅游兴趣、达到推介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的,两者只不过在手法上迎合了各自文化背景中读者的欣赏和接受习惯,正可谓殊途同归。 基于翻译方法要实现翻译目的的主张,本文认为:为了让旅游资料的译文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译者宜将重点从汉语文本转移到英文读者上来。借鉴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结合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文本范畴理论 (text typology)中对文本功能的分类,本文就旅游资料的英译提出“从原文文本到译文读者的动态转移”的交际翻译原则,主张旅游资料的英译应充分实现旅游资料译文的预期功能,并要求译文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和语言结构模式,使译文自然、流畅、令译文读者乐于接受。 本文认为,激发读者的旅游兴趣、推介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的决定了翻译“从原文文本到译文读者的转移”的总体模式。然而,这种转移不是随意和固定的,而是有条件和动态的。文本的不同要求不同程度的转移,而每个具体的文本又会由于具体预期功能的不同,即翻译情形的不同而对原文和译文读者有不同程度的倾斜,这就是从原文文本到译文读者的“动态转移”的内涵。“从汉语文本到英文读者的动态转移”是“目的决定方法”的体现。瞥硕士学位论文MAS’rER’51’!IESIS 在本文提出的“从汉语文本到英文读者的动态转移”和“以充分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指导下,作者继而对旅游资料英译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和认识误区进行了分类和评析,分析结论指出:对原文从内容到形式的盲目忠实是有害的,对译文在具体语境下的功能(即译文的预期目的)的忽视最终会导致译文无法完成翻译活动要求的交际任务.分类和评析旨在强调:译者不恰当的翻译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薄弱是导致当前旅游资料英译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本文呼吁译者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注重旅游心理在旅游资料英译中的作用。 “从汉语文本到英文读者的动态转移”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很多变通空间。但这些变通不是无限的。针对旅游资料英译的问题,结合本文提出的翻译模式,本文在“从原文到读者的动态转移”的框架下对翻译中的干预和变通策略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指出: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不同的干预方式;并且,这些干预决不是任意地歪曲、篡改。干预是有前提的:它应以预期效果和读者为出发点,即为有效地宣传和推介旅游产品服务。干预始终受到译文预期的功能即翻译预期的目的限制,干预要以最终为译文读者所接纳,帮助推介旅游服务和产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