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下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绩效分析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元化折价”一词盛行于西方学术界与企业界之际,我国学者也开始针对多元化经营的绩效问题展开研究。在为数不多的几篇经验研究中,认为多元化降低企业业绩的有之,认为多元化增加企业业绩的亦有之,还有学者得出了多元化中性的结论。本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显示,准确判断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绩效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样本选择性偏差,即分析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之前的业绩状况;第二,变量设计,即对多元化变量的度量应能全面反映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状态与行为;第三,数据获取,即研究使用的数据尤其是多元化经营数据应该是准确可靠,对各公司主营业务的划分标准应该是一致的。 有鉴于此,本文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制度的发展情况,采用2000年之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448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按照我国证监会颁布的《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448家公司从2001年到2003年的主营业务进行行业划分并赋予相应代码,在数据搜集的基础上实证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绩效。 本文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当加入一般常数项时,多元化不能提高甚至是降低了企业业绩;但当加入企业固定效应时,多元化经营显著提高企业业绩。这一结果告诉我们,所谓的“多元化折价”现象并不是因为多元化经营本身降低了企业业绩,而是因为选择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其本身业绩就低于选择专业化经营企业。在剔除企业自身因素之后,多元化经营能显著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 在得到上述结论之后,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其一,本文考察那些从专业化经营转化为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在转换经营策略之前的业绩状况;其二,为了剔除企业管理人员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业绩的影响,本文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了盈余管理变量。两部分稳健性检验支持了本文“多元化折价来自企业本身而非多元化经营”的结论。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都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企业应适当加以运用以提高企业业绩。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之中得以有效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工作和生活模式.现阶段,信息技术应用与初中阶段的课堂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化的今天,人才日益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人力资源成为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力量,人力资源管理从日常性的职能管理上升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
资金管理对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和血液。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越来越被广泛运用,而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