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神经梅毒的确诊和疗效的评估均依赖于脑脊液检查结果,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致力于寻找神经梅毒的预测因素以减少非必要的腰椎穿刺。但这些研究多局限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梅毒患者,且HIV阳性与HIV阴性的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以致这些研究结论未必适用于HIV阴性的梅毒患者。因此,本研究旨在HIV阴性的梅毒患者中探索神经梅毒的预测因素及腰椎穿刺的血清学指征;同时评估神经梅毒治疗前后血清抗体滴度对脑脊液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2005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有414例HIV阴性的梅毒住院患者接受脑脊液检查并纳入研究,其中197例为神经梅毒患者(包括129例确诊病例和68例疑似病例),217例为梅毒-非神经梅毒患者。通过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探索神经梅毒的预测因素。同时,评估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RPR)、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及其并联试验对神经梅毒的筛查价值。此外,我们评估神经梅毒治疗前后血清RPR和血清TPPA滴度变化对脑脊液变化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血清RPR、血清TPPA滴度逐渐升高,神经梅毒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PPA对于神经梅毒的筛查价值优于血清RPR,且血清RPR、血清TPPA的最佳分界值分别是1:4和1:2560。血清RPR≥1:4和血清TPPA≥1:2560并联组合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至88.1%,并能筛查出97.6%的确诊神经梅毒病例。结果显示,男性、血清RPR滴度≥1:4、血清TPPA滴度≥1:2560、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精神病史、脑梗死史和糖尿病史与神经梅毒相关。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前血清RPR、TPPA滴度分别与脑脊液RPR、TPPA滴度、白细胞数和蛋白相关,治疗后血清RPR有效反应对于脑脊液正常化的预测价值要优于血清TPPA,其4倍下降可以预测81.0%患者的脑脊液RRP正常化、86.4%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正常和68.4%患者的脑脊液蛋白正常。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血清TPPA的定量试验并非毫无意义,相反,其对于神经梅毒的筛查价值要优于RPR定量试验。此外,我们还发现血清RPR滴度、血清TPPA滴度、男性、血清肌酸激酶、精神病史、脑梗死史和糖尿病史可作为预测神经梅毒的辅助指标。值得注意的是,HIV阴性的梅毒患者中,同时满足血清RPR滴度<1:4和血清TPPA滴度<1:2560的患者是神经梅毒确诊病例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我们建议减少对这部分人群行腰椎穿刺术。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治疗后血清RPR有效反应能够很好地预测神经梅毒治疗后脑脊液治疗的正常化,因此随访时可通过血清RPR滴度监测治疗效果,从而避免过多的腰椎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