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释电红外信息的人体运作识别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ng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智能监控系统中对于人的运动检测与分析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人体动作识别在智能监控、感知接口、虚拟现实及内容检索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热释电红外(PIR)信息的人体动作识别基本原理可以描述为:运动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中包含着与人体动作形态相关的特征信息,该信息可以被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有效探测,并输出相应的模拟信号。通过对该模拟信号的分析和处理,就可以从中提取出人体不同动作状态下的特征信息,从而实现对人体的不同动作进行分类识别的目的。   本文采用表面安装有菲涅耳透镜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检测人体不同动作形态(包括走、跑、跳、捡、踢、攀爬等六种动作)的红外辐射信息,利用所得热释电的连续电压信号,提取不同人不同动作形态的特征信息来进行人体动作识别。研究中首先搭建了运动人体热释电红外信息的采集系统,进行人体动作的热释电数据采集;第一种特征提取方法是将时域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出频谱信息作为特征,第二种特征提取方法是将时域信号进行五层小波包分解,得到小波包重构系数和小波包能量作为特征;在分类识别算法方面尝试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K-means聚类算法来实现人体动作识别,并比较了不同分类算法的识别结果;最后在优化特征提取与分类算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动作信号的特点采取分层次识别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特征提取,分层次提取不同特征进行动作识别能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总体识别率达到90%以上。其中,走和跑动作的识别率为96.67%,跳动作的识别率为86.78%,捡动作的识别率为84.31%,踢动作的识别率为89.25%,攀爬动作的识别率为89.85%。研究表明,通过对PIR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运动人体的动作识别,为一些安全监控场所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具有人体动作识别功能的应用系统。目前,基于运动人体红外信息的动作识别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这项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柴油机的广泛应用,针对柴油机的减排问题,微粒捕集器应运而生,对其研究也不断加深拓新。微粒捕集器的结构复杂,在实际应用中承受着较大的结构载荷、热载荷。其安装在柴油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及全球抗疫局面逐渐生成,再一次彰显了人类社会安危相依、命运与共的根本属性.3月26日召开的G20特别峰会,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携起
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欧洲社会陷入“恐慌模式”,生产链、供应链和社会价值链等不断遭受重创.尽管欧洲国家持续提升了诸多防疫机制,但是欧盟成员国仍然被新冠病毒尽数入侵,部分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现今医学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由于磁共振成像过程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成像结果易受到被检查者的运动影响而出现伪影。这些伪影降低了图像的
进气道结构直接影响内燃机缸内充量的大小和涡流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混合气形成、燃烧、排放以及整机性能。传统气道研发采用经验设计和稳流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周期长,且难以得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发动机排气污染物给环境大气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2012年柴油车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占到了机动车总排放量的70%以上,其中重型车用柴油
近年来,随着高增压、长冲程船用柴油机的广泛应用,以及高粘度、低质和高硫份燃料油的大量使用,主机气缸润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传统柴油机气缸润滑都是通过凸轮轴驱动机械注油器
本文对近年来随着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流体力学的发展而引起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表面张力对凝结换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圆管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工质和混合工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