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词汇教学路子的争论,主要的一点就集中在应否向学生灌输“字(语素)义按一定的语法关系加合起来就是词义”这样一种概念。如果从语素显义程度的角度,把所有汉语合成词看作一个连续统,那么位于该连续统一头的是以附加法构成的合成词(其词缀或类词缀表示某种附加的语法意义或词汇意义),位于另一头的则是各构词语素原有意义在词中已完全失落的合成词,这“两头”不属于本研究的范围;我们关注的是处于中间地带的一部分合成词,它们的意义与其构词语素的意思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我们所作的中文词汇测试发现: 1、非汉字圈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已满一年后,已初步具备通过构词语素义推测新词词义的意识。 2、合成词的内部结构方式以及构词语素的显义程度能够影响词义的获得;偏正式词语的猜词情况优于动宾式,加合型词语的猜词情况优于融合型。干扰猜词过程的因素还包括:词形,多义语素,学习者母语的句法特点、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等等。 3、对于“词义等于语素义直接加合”的加合型生词,猜测的正确比率较低,反映学习者“自悟”该类词语词义的能力十分有限;将加合型与融合型词语结合起来考察,整体的正确率则更低,表明依靠词内线索推测词义,猜词效果很不理想。 我们主张要从整体上理解和讲授词义,把握语素分析的“度”。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对词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深入探讨了汉语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并明确指出教学指导对学生词汇学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