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健康中国大背景为依托,立足于中国居民健康水平有所下滑的现实状况,以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为导向,着力提升全国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解决健康问题的首要任务;从局部到全方位,从特定人群到整体人群最终实现全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本文选取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特定群体对象,通过了解该群体健康素养现状以及健康素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该群体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找出问题所在进而制定相应有效的培养策略。有针对性地展开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干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培养路径以提高特定群体健康素养水平。为全国高校高素质体育专业教育人才健康素养水平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探索有效路径。方法:选取陕西省不同地区有设体育教育专业的8所高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各校不同年级共920名在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以《2013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检测调查问卷》为基础,另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学生个人对健康素养情况主观认知调查、专家访谈提纲三部分内容。对问卷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通过调整、删减部分内容使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采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1.0对健康素养的3个维度以及健康素养的几类问题从两个不同层面对健康素养的整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以量表量化记分标准即各类问题正确率≥80%以上则具备健康素养;分析中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对影响健康素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主观认为自身健康素养水平不高,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有43.7%的人认为个人对自我健康管理不到位是导致健康素养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另外有22.6%的认为与社会影响有关、22.5%的人认为学校教育很重要、11.2%的人认为家庭教育很关键;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得分为61.98±13.43,健康素养的三个维度得分情况分别为健康知识理念65.98±15.95、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52.07±16.28、健康技能76.15±20.50,健康技能得分最高,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相关性分析,健康素养与其三个维度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为6.85%,比全国居民水平(6.48%)高,比全国大学生水平(12.8%)低,健康技能得分较高但健康知识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得分较低,其中健康知识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水平较低是造成健康素养综合平的主要原因;4.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性别、生源地、年级、学校、参与健康讲座以及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不同学校、各年级之间得分、男、女生之间、月消费水平、民族、参加讲座次数以及父母亲文化层次学生之间健康素养得分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延安大学、西安体院、陕西师大、宝鸡文理、咸阳师范学院五所高校得分较高,而陕西理工、渭南师院、安康学院三所学校得分相对较低;大二年级水平最高,从大一到大二年级健康素养水平有所提升,但大三、大四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健康素养水平反而呈下降趋势;女生健康素养水平比男生略高,但其健康技能低于男生;随着父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呈上升趋势;参加讲座次数与健康素养水平高低成正比;5.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五类健康问题的知晓率情况:对安全急救、紧急预防、对健康的理解、基本生活常识等知识点的回答正确率较高,对遗传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医疗卫生、健康饮食等方面的回答正确率较低;6.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获取健康知识及信息的途径有:家庭教育、电视网络媒体、健康知识书籍、学校的健康教育几个方面,其中网络媒体和学校健康教育是学生了解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7.体育教育学生健康素养的水平及培养现状还不足以满足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下体育专业人才应承担的健康使命的内在要求。结论: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群体的健康素养水平比我国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高但比全国大学生群体健康素养水平低。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得分趋势与全国居民和大学生群体水平有相似性,即呈现出健康知识理念和健康技能得分相对较高而健康生活行为和方式得分相对较低。但健康技能得分比全国居民和大学生群体水平都高;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比全国大学生群体水平低是由于健康知识理念和生活行为方式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自我健康意识较差,对健康知识了解和学习的动机不强,在复杂的环境中自我控制和监管能力水平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睡眠、自身健康监测和维护意识;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安全急救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和应对紧急危险情况的反应和技能较好,而对慢性病、传染病预防、流感预防等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和知晓率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4.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有性别、生源地、年级、学校、父母亲文化程度、学校每学期举办健康知识教育讲座的次数;5.通过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技能,但对健康知识理念和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并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应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健康知识理念的学习和健康生活行为方式的培养;6.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存在的问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提升健康素养水平的措施,即:个人的健康监管、家庭健康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的影响。首要在于个人对健康知识的学习、自我健康的提升和自我监督以及学校健康教育的促进,其次为家庭培养和社会环境的协同。7.高校在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树立科学多元的培养理念,重视对其健康素养的培养;体育教育应主动承担新时代对健康人才培养的使命,抓好特定关键群体,实现以局部为引领的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