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眼压与前房相关参数的关系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眼压的变化与前房相关参数的关系,并探讨眼压变化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52例52眼(均取右眼为观察眼),根据Shaffer分级法并结合超声生物显微镜将52只眼分为四组:宽房角组、窄房角组、极窄房角组及闭角组。分别在血液透析前和透析结束后60sec内采取患者静脉血以计算血浆渗透压。采用手持回弹式眼压计分别在血液透析开始前30min内、透析2h后和透析结束后30min内测量眼压。在血液透析前和透析后30min内,分别采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眼部A超和超声生物显微镜进行中央角膜厚度、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角、虹膜根部厚度和睫状体厚度的测定。结果:血液透析后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P<0.05)。血液透析不同时间点患者眼压的均数不全相同(F=41.69,P<0.01),即眼压的变化具有时间差异性,其中透析前眼压与透析2h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析后眼压与透析2h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透析不同分组患者眼压的均数不全相同(F=6.44,P<0.01),即眼压的变化具有组间差异性,其中宽房角组眼压与极窄房角组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窄房角组眼压和极窄房角组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极窄房角组患者眼压在透析2h较透析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眼压又恢复至透析前的水平。血液透析后各组睫状体厚度均变薄,只有宽房角组与透析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P<0.05)。血液透析后中央角膜厚度、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角距离、小梁虹膜角和虹膜根部厚度均降低,而晶状体厚度增加,但这些改变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透析对患者眼压的影响与前房角的功能状态相关,其中极窄房角结构是血液透析过程中眼压升高的危险因素,窄房角结构可能是危险因素,宽房角结构的患者则相对安全。应及早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眼部筛查,并关注窄房角解剖结构的患者。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信号的准确观测是研究信号的重要手段和首要前提,而逐渐多样化的户外信号研究更是让人们渴望拥有一款能够具有太阳能充电功能的便携信号观测仪器。初步探索了一种具有太阳能功能的便携示波器,系统采用ARM-Cortex M7架构的高性能处理器,配以相关信号调理电路,最终在TFT彩色液晶显示器上实时动态显示。系统以STM32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以较低成本实现了信号采集、显示、频谱分析等功能。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