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结合“中国实施《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能力建设及国家实施计划的制定(GF/CPR/04/002)之废弃物和污染场地战略编制子项目”进行的。POPs污染土壤是POPs生态危害的源头所在,按照公约第6条第1(e)款关于“努力制定用以查明受到附件A、B或C所列化学品污染的场址的适宜战略,并采取环境无害化的方式予以补救”的要求,世界各国纷纷开展POPs污染场地调查,积极消除POPs污染场地危害。我国曾是POPs化学品的生产大国,POPs化学品累计生产量达800,000吨左右。滴滴涕作为我国POPs化学品中产量最大,使用最广的一类,是我国消除POPs危害的重点控制对象。而生产企业作为已知受POPs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是我国POPs污染场地无害化管理的优先控制目标。本文依据我国DDT生产企业场地基本现状,选取了3家典型DDT生产场地进行布点采样,分析了场地中DDT的迁移分布规律,总结了我国DDT生产企业场地污染状况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场地无害化处置技术筛选的基本路线。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生产场地中尺度范围的研究而言,间隔20m的网格采样能满足空间分析的基本要求。DDTs(DDTs= p,p’-DDT+ p,p’-DDD+ o,p’-DDT+ p,p’-DDE)含量在生产场地土壤中的变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生产场地的污染呈现以生产车间为中心扩散的趋势;表土污染相对严重,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中DDTs含量迅速降低。以50mg/kg作为鉴别标准,结果显示:表层污染土壤的面积约为原生产车间面积的1.5倍,污染的深度为5m左右。(2) 4种DDT异构体在生产企业场地的表土及地下土层中均有较大检出率,它们在表土中的相对含量呈现p,p’-DDT>p,p’-DDD>o,p’-DDT>p,p’-DDE的规律。由DDE/DDD比值的分析结果可知,企业的表土及地下部分土壤基本都处于厌氧环境,有利于DDT降解。由(DDD+DDE)/DDT比值的分析结果可知,现有生产企业及场地未清理企业表土中仍不断有新DDT的输入,场地已清理企业则为历史输入状态。(3)在分析国际上已有POPs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基础上,参照USEPA超级基金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技术筛选的基本方法,提出我国POPs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的基本路线,主要步骤包括:资料收集、污染场地调查、修复目标确定、技术初筛、可行性研究、确定修复技术及其方案等环节。为我国POPs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的选择提供了方法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