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已经连续17年发布了“三农”一号文件,从各层面解析“三农”发展问题,有利于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乡村发展新态势。村庄作为我国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必要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面对多元化的村庄类型,乡村振兴中将其进行了四种类型的划分并明确提出村庄发展模式不搞一刀切,鼓励村庄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的优化主导产业,支持特色农业、乡村工业、贸易业与休闲服务业等村庄产业发展。对各类型村庄根据其村庄主导产业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从县域及村域层面寻求其影响因素,最后选取非农主导型典型案例村庄进行发展模式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对于准确定位河南省乡村振兴扶持对象、明确村庄自身定位、引导村庄个性发展、补充乡村规划理论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5年与2018年河南省农村定点调研数据,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简称为LUCC数据)大背景下依据村庄是否有非农主导产业、非农主导产业的具体类型及外出务工比例将河南省样本村庄进行了逐级分层划分,最终划分为了农业主导型村庄与非农主导型村庄两种类型,其中,农业主导型村庄包括农业务工型村庄与农业非务工型村庄两类,非农主导型村庄包括工业务工型村庄、工业非务工型村庄、商业务工型村庄、商业非务工型村庄、工商务工型村庄与工商非务工型村庄六类。文章对各类型村庄进行空间分析与核密度分析,研究发现农业主导型村庄较多,其分布高峰呈现多核心状态,主要集聚在太行山脉倾斜平原的地区、东部与中部平原地区、偏北部黄河流域流经过的地区、南阳盆地与丘陵地区及南部信阳水田地区。非农主导型村庄较少,其分布高峰呈现空间极化现象,主要集聚在河南省西北部及河南省中部地区,河南省周边地市有零星分布。村庄的发展类型受到国家制度、区域政策环境、村庄自身地理环境、村庄内人的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对于农业主导型村庄与非农主导型村庄,本文将各细分村庄种类进行合并,将其划分为二元Logistic研究。从县域与村域两个维度出发,经过空模型、随机截距发展模型、固定斜率发展模型、随机斜率发展模型与多变量跨层交互多层发展模型的回归,找出影响村庄类型的显著因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空模型组内相关系数ICC的值为0.32,河南省村庄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组间异质性或组内同质性,在河南省村庄发展类型影响因素中约有32.3%的总变异是由样本村庄所在县域不同引起的,约有67.7%的总变异是由样本村庄自身引起的。(2)在县域层次中,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城镇化率均显著正向影响了样本村庄类型为非农主导型的概率。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越多、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对于村庄非农产业的带动性越强,越能增加村庄为非农主导型的概率。(3)在村域层次中,过村公路最高等级、村长支持率、村庄内乡镇企业数均显著正向影响了样本村庄类型为非农主导型的概率。在村庄过村公路最高等级由县以下变为省道,由省道变为国道时,其村庄发展类型是非农主导型村庄的概率更大。村长在村庄中的支持率越高,其所在村庄越可能走向多元发展。村庄内乡镇企业越多,越能带动村庄内人员就业,发展村庄非农产业,增加村庄为非农主导型的概率。进县车费合计显著负向影响了样本村庄类型为非农主导型的概率,进县车费合计越多,证明村庄离县城越远,发展机会越少,村庄为非农主导型的概率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