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是一组原因不明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CD肠道炎症可累及整个消化道,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和体重减轻。而UC炎症一般起于直肠并向上延伸,可累计整个结肠,典型临床表现为粘液血便伴下腹部绞痛。IBD疾病反复发作对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生产力产生重大影响。目前IBD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影响因素包括免疫系统失衡、对肠道菌群的不耐受、氧化应激反应和炎性介质增多等。为了探索这些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者建立了诸多实验动物模型,主要包括四大类:化学制剂诱发型、细菌感染诱发型、自发型和基因型。各类IBD动物模型具有各自的特点,其中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动物结肠炎症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IAP)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单脂磷酸水解酶,其同工酶可分为四类:肠型、胎盘型、生殖细胞型及组织非特异型。近来研究表明IBD患者肠道中肠型碱性磷酸酶(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atase, IAP)表达降低,补充外源性IAP可以部分缓解1BD患者肠道炎症反应。但IBD与IAP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内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TNBS诱导的小鼠复发型结肠炎模型,检测模型小鼠结肠组织中IAP的表达情况,从而为这一传统的IBD动物模型能否适用于研究IBD与IAP表达之间相互关系及相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雌性BALB/c小鼠(20±2g)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慢性炎症组、急性炎症组、对照组,每组6只,以TNBS浓度逐渐升高的TNBS/乙醇液间断灌肠建立小鼠结肠炎动物模型。结合观察小鼠症状、肠段病理、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 (Tumor Necrosis Factor-a, TNF-a)表达情况评估建模效果。应用ELISA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IAP蛋白和IAP mRNA表达情况。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完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方法为方差分析,对方差分析有意义者采用Bonferroni检验进行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果实验结束前无小鼠死亡。小鼠TNBS/乙醇灌肠24h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粘液血便,伴有反应迟钝,蜷卧少动,食量减少,72h后血便逐渐减轻,1周后血便基本消失,小鼠状态恢复接近正常,重复灌肠上诉症状复现;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灌肠后仍反应灵活、食量正常、体重逐渐增加。结肠大体标本见慢性炎症组小鼠部分肠管扭曲变形、狭窄;急性炎症组肠管出现连续性水肿,透壁性坏死,伴出血,以结肠末端为主,可涉及全结肠;对照组无明显异常表现。病理表现:慢性炎症组出现结肠固有层局部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增大增多,结肠粘膜下及浆膜层胶原蛋白沉淀,固有肌层增厚;急性炎症组表现为结肠粘膜有弥漫性充血、出血,杯状细胞减少,固有层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上皮糜烂、溃疡;对照组无明显异常。本研究发现慢性炎症组、急性炎症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TNF-a均显著升高(P<0.05)。慢性、急性炎症组小鼠结肠组织中IAP及IAP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TNBS/乙醇灌肠可诱导慢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高浓度TNBS/乙醇溶液再次灌肠可引发炎症急性期表现。此模型类似于IBD表现,可分别呈现炎症慢性期和急性期。TNBS小鼠结肠炎模型中血清TNF-a表达升高,表明建模效果理想,亦提示TNF-a在TNBS诱导小鼠结肠炎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与IBD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相同过程。TNBS小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IAP表达明显降低,表明该模型可作为研究IBD与IAP相互联系及相关机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