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育叙事作为一种极富生活化和情感化的德育方法,因其一方面符合小学生爱好听故事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小学德育重灌输和说教的弊端逐渐进入研究视野。作为一种德育方法,它通过叙述包含特定道德价值的事件传授道德观念,促进受教者品德的完善,同时也成为返回学生真实品德生活,解决我国德育弱效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和实践经验的匮乏,小学德育叙事存在过于注重标准预设、内容空疏、主体单一及评价空泛的问题,这违背了德育叙事的初衷。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挥德育叙事的内在功能,提升德育叙事在小学阶段运用的实效,本研究以调查小学德育叙事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当前小学德育叙事的真实情况,并以叙事法加以展现,在分析小学德育叙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有效建议,优化小学德育叙事的应用机制。基于此,论文主要设计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小学德育叙事的概述,包括对小学德育叙事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发现小学德育叙事独特的情境性、感染性、探究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以进步主义和叙事伦理学对个体价值的关注为基础,指出小学德育叙事在促成学生品德提高、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上的意义,这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是小学德育叙事的现状调查。根据对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问卷的设计和访谈资料的分析,了解小学德育叙事的现状:一方面,德育叙事在小学中被广泛运用,且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德育叙事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小学德育叙事预设标准较难为学生内化、叙事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叙事主体由教师独占以及叙事评价单一空泛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第三章是对小学德育叙事存在问题的检视。根据对调查资料的整理,总结出小学德育叙事在叙事标准、内容、主体和评价四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叙事标准预设化,教师过分遵照叙事预设标准,忽视叙事中的道德生成;叙事内容空疏化,过于关注宏大叙事传递的普遍规则,忽视生活叙事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叙事主体单一化,教师本位的教育观僭越学生叙事权,忽视学生叙事话语表达的需要;叙事评价空泛化,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德育叙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第四章是小学德育叙事有效开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解决叙事标准预设化的问题,要重视叙事生成性经验,提高把握课堂生成的叙事能力;针对叙事内容空疏的问题,要充实叙事内容,针对学生特点选择叙事内容,面向真实的生活事件挖掘德育素材;面对叙事主体单一的问题,要树立儿童本位叙事观,并融入多元叙事主体;针对叙事评价空泛化问题,教师要突出叙事评价的针对性,同时构建完善的德育叙事评价体系。研究通过对小学德育叙事在实践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小学德育叙事的改进提供可能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