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反讽言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与审美两个方面。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用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为反讽言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随着反讽言语理解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语言学家开始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探讨反语理解。以言语理解与人的认知能力的关系为基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扩展了一种叫做认知偏差作用模式的认知机制及其与理解修辞言语能力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Colston等人的研究表明,这种认知偏差机制产生的对立效应能够对修辞性言语的语用效力,特别是反讽话语使用者的批评程度产生预测作用。本文主要采用Colston的理论框架从反讽言语体现的几个最主要功能方面(指责批评,惊讶,幽默,期望,赞美)考察对立效应对反讽话语语用效力的预测作用。论文首先就对立性及其与反讽话语理解的关系、对立效应对反讽话语语用效力的预测作用,以及个别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阐述。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研究取证,试图探讨除批评指责功能之外,反讽言语的其他主要语用功能(幽默,惊讶,期望,赞美,自我保护程度)的表现力度与认知模式下的对立效应之间的关系。不同角色的受试对象(说话人,听话人,旁听者)选择各个表达方式的频率,以及四种表达方式(与认知语境稍微相反,完全相反,稍微一致,完全一致)所占百分比等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均利用SPSS11.0完成。调查表明,上述五种主要语用功能的表现程度(语用效力)与交际信息和认知语境之间的对立程度基本成正比,说话人的自我保护功能除外:交际信息与认知语境之间的对立性较弱的反讽话语可以增加表达方式的趣味性、说话人的幽默感,从而保护了听话人的面子;当对立性达到一定程度,反讽话语的表达效果无异于直接的指责批评,并且对立性越大,越不利于说话人的自我保护。反讽表达可以和没有任何对立性可言的直意陈述表达效果基本一致。调查结果最后还就影响反讽言语语用效力的个别因素(语境的负面效果、性别)进行了说明讨论。最后,本文对本次调查研究的局限性、所得到的启发及意义进行了总结分析。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研究修辞性言语有望使我们对修辞性言语,特别是反讽话语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