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Rho激酶血清学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d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现阶段的大量研究表明Rho激酶(Rho-associated coiled-coilforming protein serine/threonine kinase,ROCK)、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炎症性病理生理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ROCK已经通过研究被证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中作为一个不可获缺的相关因子,无论是在发病的起始阶段还是在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Rho激酶分为ROCK-1和ROCK-2,ROCK-1和ROCK-2在人体内的分布相当广泛,大脑和骨骼肌以ROCK-2mRNA表达为主,而在血管平滑肌和心脏,两种蛋白均有表达,且一系列的研究试验表明,ROCK-1和ROCK-2在功能方面可能是有重叠的。除了在少数组织(如胎盘),在人体绝大多数的组织和器官中,如果其中一种亚型失去了某项功能,另外一种亚型则可以弥补这种功能上的损失。有多种因素可以激活ROCK,而ROCK的激活又可以导致内皮细胞(endothelium,EC)通透性增加,细胞本身的屏障功能受损,启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ROCK还可以通过参与细胞迁移、粘附、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收缩,胞质分裂及下调eNOS合成和表达以及上调白介素-6(Interleukine-6,IL-6),单核细胞诱导蛋白-1及β型转化生长因子-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等的水平,促进炎症反应和组织纤维化,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更进一步发展。而CRP尤其是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TNF-α因为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以及斑块破裂等重要病理生理环节,已经被广泛认可,有可能成为预测、诊断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以及对预后进行评价的血清学标志物。目前关于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tue 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ROCK数量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比较少且尚无定论。本研究根据ROCK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旨在借助HS-CRP及TNF-α的量化结合ACS患者病变严重程度作为衡量标准,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炎性因子与ROCK-1数量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4例及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患者24人,其中因急性心肌梗塞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28例,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择期行PCI治疗患者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患者24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急诊行PCI组、择期行PCI组与对照组之间在PCI术前及PCI术后(4小时、1天、4天)的血清ROCK-1、HS-CRP、TNF-α水平。   结果:急诊接受PCI治疗的患者术前在ROCK-1、HS-CRP、TNF-α三种炎性因子的表达中高于择期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及对照组(造影正常者),而择期接受PCI治疗的患者高于对照组(造影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择期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之间血清ROCK-1、HS-CRP、TNF-α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与病变程度成正相关。PCI术后4小时血清ROCK-1、HS-CRP、TNF-α水平高于术前,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三种炎性因子之间的表达也呈正相关性。   结论:1、急诊接受PCI手术治疗的患者血清ROCK-1、HS-CRP、TNF-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择期行PCI手术治疗的患者及对照组(造影正常者),而择期行PCI手术治疗的患者高于对照组(造影正常者)。说明ACS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炎症机制,而且ROCK-1、HS-CRP、TNF-α的表达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ROCK-1与HS-CRP、TNF-α在表达浓度之间也呈正相关。2、CHD患者血清ROCK-1、HS-CRP、TNF-α表达浓度高低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具有独立预测意义;而且三者血清中表达浓度呈正相关。
其他文献
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小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分离、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