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以其独特的“公益+商业”运作模式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起源于欧美国家的社会企业,在克服传统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困境、回应企业探索社会责任的需求和参与政府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将商业模式融入到组织运作当中,成为公益商业模式创新的产物。国内外社会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表明社会企业具有生命力,而且初步验证了公益领域运用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对个案的深入剖析和比较,能够从公益目的与商业运作的界分与统一中发掘现存的问题,进而提出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路。论文以分析社会企业的产生背景为起点,肯定了商业模式对非营利组织在提升造血能力、扩充参与主体、改变运转方式和升级目标使命四个方面的意义,明确了公益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从介绍社会企业在国内外的兴起与发展状况、社会企业的特征和功能入手,对公益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社会企业凭借经营性与公益性的统一,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组织转型、参与社会治理、改善民生和推动经济发展四个领域。在众多社会企业案例中,论文选取携职大学生求职旅社、欣耕工坊、The BigIssue杂志社和“Track2000”社区回收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在对个案进行描述之后,重点比较它们在运作独立性、产品服务提供方式、发展模式、收费模式和融入性五个方面的异同。公益目的与商业运作的界分与统一突出体现在社会企业发展困境中。公益目的方面,社会企业可能面临使命偏离、业务拓展盲目、满意度和融入性低等问题;商业运作方面,可能面临资金短缺、版权纠纷、营销手段和法律法规缺乏等问题;公益目的与商业运作相结合方面,可能面临社会认知和人力资源缺失、对外合作和政府支持不够等问题。论文还指出了对社会企业认识存在的误区,涉及多方互动、市场营销和政府合作三个方面。为此,论文从社会企业自身完善和外部环境的塑造两个层面探讨了完善公益商业模式的对策思路,为社会企业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自身完善方面,应提高商业模式运作的效率、善于扬长避短和增强融入性、探索有效的业务拓展和沟通之道、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同时要关注企业形象和品牌效应。外部环境塑造方面,应提高社会企业的认知度,发展与非营利组织、商业企业、社区和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合作,培育适宜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为社会企业营造有利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