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气候条件的制约,黑龙江省传统水稻种植的北界位于北纬48°附近,包括北安、铁力、讷河、海伦、绥棱等地区(本文称为黑龙江省北部稻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北界逐渐北移至黑河地区。本文运用累积距平、线性趋势、M-K检验等方法对黑龙江省北部稻区及其以北的黑河地区的气温、降水、日照、≥13℃积温等指标进行研究,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水稻种植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和气候资源变化时空分布特征,为高纬寒地水稻产业的规划与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1961到2008年期间,黑龙江省北部稻区的升温速率为0.38℃/10yr,高于全省稻区0.3℃/10yr;生长季气温升高了1.4℃,升温速率为0.28℃/10yr。全省稻区和北部稻区各年代年降水量及生长季降水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变化趋势。1961-2008年北部稻区生长季平均日照时数为1250h,长于全省稻区的生长季平均日照时数(1200h)。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之下,黑河市年平均气温为0.62℃,升高了0.88℃,增温速率为0.39℃/10a。尤其是20世纪80-90年代,增温速率高达0.6℃/10yr。生长季平均气温为16.62℃,升高了0.7℃,增温速率0.45℃/10yr。3.1985-2014年,黑河≥13℃积温平均值为2222.3℃,增长速度84℃/10yr。2000年以后,积温比前30年平均增加了112.5℃,2200℃积温保证率可达83.3%;1985-2014年气温稳定通过13℃初日呈现明显的提前趋势,速率为3.6d/10yr,气温稳定通过10℃终日推迟,速率为1.0d/10yr,导致生长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增速为4.6d/10yr,平均为121d。4.1985-2014年,黑河地区孕穗期障碍型冷害暴发期间日均气温在11.6-17℃之间,低温持续日数为3-8 d,发生频率具有由西北向东南减少的特点,大规模(≥3站)暴发的频率基本上随年代逐渐递减。延迟型低温冷害发生次数和严重程度也具有随年代际逐渐较少的特点;频率上,北部高于南部,东西部高于中部。5.1971-2014年,黑河市累计日照时数在2214-2837 h之间,生长季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236 h,两者呈现随年代增加而逐渐下降趋势。累计年降水量为362.3-712.5 mm,生长季累计平均降水量为433.6 mm,50%保证率下生长季月平均降水量可达85 mm以上,80%保证率下可达70 mm。温度、积温、生长期等条件是黑龙江水稻北扩的限制因子。通过以上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之下,黑河地区水稻栽培条件趋于改善。根据黑河地区气候变暖情况,未来黑龙江省水稻进一步北扩,预计速率为91.29 km/10yr,2030年可达到49.1°N,2050年水稻在全市范围内可普遍种植和推广。选择积温需求2200℃左右、生育期110-120天的抗低温极早熟品种,丰年的保证率可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