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越的美越战争题材电影研究——以《现代启示录》与《回乡之路》为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d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南战争(1967-1975)是二战后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局部战争之一,给越南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以及精神创伤,同时对美国社会也产生了也深刻的影响了,尤其是给参加越南的士兵与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美国民众对越南战争怀有一种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与认识。直到战争结束,美国大多数民众怀疑政府所传播的有关越战的信息。1960年代以来,越南战争是美国和越南电影重点表现的题材。从客观的角度,好莱坞电影试图表现那种复杂的情感,给人们展现一个直观而多维的战争镜像,表达好莱坞所理解的―战争的本质。对越南来说,20世纪70年代以前都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民族抗争的历史,因此,越南的战争题材电影基本上都是抗法、抗美的主题,内容主要表现战士的英勇和人民的爱国激情。  对于美国和越南来说,越战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的热门题材,两国影片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所突破,很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美越两国的越战题材电影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电影史研究、文化研究和影像语言研究的视角,审视美越两国同一题材电影作品对于战争的不同理解以及表达方式。  论文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解释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  法,简要介绍美国、中国、越南关于越战题材电影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以历史的视野分析了美国和越南关于越战题材电影的创作情况。第二章和第三章选择了美国和越南的越战题材电影代表作品《现代启示录》和《回乡之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部作品的镜像形象和镜像语言的特色。第二章运用电影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现代启示录》和《回乡之路》的叙事结构、经典场景、人物形象。采用了Joseph Campbell的“英雄的旅程”模式,分析了两部电影的叙事模式,指出它们的相似处。  第三章从拍摄场地、拍摄镜头和拍摄手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影片的镜像语言。由于《回乡之路》产生于越南电影产业的起步时期,因此,在拍摄技术以及镜像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还比较粗略和简单,与美国的《现代启示录》的制作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现代启示录》使用的拍摄镜头、光线、色彩极为出色精致。第四章主要分析两部电影的主题表达,《现代启示录》以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观念,表达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这是战争的本质。《回乡之路》主要表达了越南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勾描了一个民族的抗争的镜像。与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复杂而多维的理解相比,越南的抗美电影更多是为了满足当时的社会宣传需要,激励民族精神,因此,表现主题相对单一。结语总结了美越两国在越战题材电影生产机制、主题、镜像语言等方面的不同特色。总结论证了美国对约占题材电影体现在电影机制与本质上的认识、叙事模式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创作经验,并提出了给我国抗战电影的启发。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对几种常见静荷载作用下的金属拱型波纹屋盖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明确了这种结构在静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以及荷载方式、支承条件、矢跨比等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 In t
本研究的重点是新闻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公民对世界各地的看法。本文探讨了中国官方新闻从2001年至2009年新华日报的英文网络版,描绘、构建了津巴布韦国家形象。通过对新闻事件、
期刊
随着我国电视媒体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电视台追求优质的媒介形象。2009年夏,CCTV从版面、编排、内容和主持人等方面调整媒介形象就是一个最佳的例子。2009年9月16日,根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