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九二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讲话的发表,确立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直接催生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与多元。在此背景之下,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陆文坛集中出现一批以“为历史存真”、“拒绝遗忘”为创作理念,以还原历史真相、关注苦难人生、叩问幽暗人性为写作宗旨,以反映、描写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体裁主要涉及虚构类的小说,非虚构类的散文、回忆录等。成为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众声喧哗中的一个不事张扬但却厚重震撼的独特存在。集中而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本文将之命名为“一九五七文学”。论文试图将其置于中国九十年代以来思想、文化、文学的大背景之下,讨论其发生、发展的历史的与现实的、主观的与客观的原因。
相比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右派叙述来说,九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九五七文学”显现出一种明显的进步,它对于一九五七年这段特殊历史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于揭露、控诉的层面,而是将关注点投向人性,试图全面立体展现特定历史之中的人性百态,它开始触及对历史真相的追问和责任担当的反思。这种进步与九十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正是社会的逐渐开放与多元为“一九五七文学”提供了生存空间。但是受国内文学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作家自身素质、反思历史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一九五七文学”仍难与国外同类文学作品比肩。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反思的广度、力度与深度上,更表现在作家的自省意识与反思态度方面。然而,“一九五七文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显示了这个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反思的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