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银行业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对外资银行经营活动的限制正在逐步放松。从2001年到2005年的过渡期内,对外资银行的客户类型、业务币种以及地理限制也逐步取消。从2006年12月开始,中国银行业完全取消了对外资银行准入的相关限制,外资银行可以享受与本地银行相同的待遇。后WTO时代的中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外资银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银行业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对外资银行经营活动的限制正在逐步放松。从2001年到2005年的过渡期内,对外资银行的客户类型、业务币种以及地理限制也逐步取消。从2006年12月开始,中国银行业完全取消了对外资银行准入的相关限制,外资银行可以享受与本地银行相同的待遇。后WTO时代的中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外资银行,他们得以在中国银行业市场中生存下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参与到中国银行业市场中来,为中国客户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更加完善的银行服务,这对内资银行及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局面,明确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地银行真实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363个地级市从1998年到2013所有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利用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时间表提供的特定研究环境,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内资银行针对外资进入的行为反应做了经验研究。探究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引发内资银行的如何反应,具体而言通过实证的方法较为准确的探究内资银行数量将如何变化,从而探索外资银行和内资银行的互动关系。本文的回归结果显示:(1)在控制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客运总量、外商直接投资(FDI)、行业集中度(HHI指数)、城市固定效应、年份固定效应和年份和省份固定效应的交互项后,外资银行的进入显著提高了本地银行的数量(2)通过分样本回归,分别探究外资银行的进入对5大国有银行,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本地城商行和外地城商行影响。结果表明,外资银行会抑制本地城商行的数量,但是却会促进5大国有银行,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和外地城商行的数量。(3)通过异质性检验,分析外资银行来源国和外资银行规模对外资银行进入效果的影响。其中,来自亚洲地区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得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另外,规模越大的外资银行也会使得该作用更加明显。(4)为了研究外资银行进入本地市场背后的作用机制,本文引用了外资银行数量的二次项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总体上外资银行数量与本地银行数量没有的正U型关系,但是这一关系在外地城商行、12家股份制银行的分样本中较为明显,而对于本地城商行而言,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基于上面结论,本文最终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在做到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放宽对外资银行在我国经营业务和领域的限制。第二,给予外资银行进人对不同类型的本地银行的影响的高度重视,并加大对内资和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的强度,并防止可能在个别领域出现的外资银行的局部垄断的现象。第三,中国人民银行和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快推荐中国银行业制度的完善,形成更加健全的银行体系,培养出更加适合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为银行业在未来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第四,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鼓励并支持本地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和其他衍生金融业务,建立起全新的更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明确并完善内资银行在行业的竞争优势,抢占银行业市场的先机。
其他文献
区域贸易协定日益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寻求深化合作的有效手段,了解其对贸易的促进效应有助于我们抓住国际间新型合作方式的机遇,从而更好地推进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利用Eora MIRO数据库1990-2015年的国家行业层面的投入产出数据测定双边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量。主要解释变量是区域贸易协定的行业覆盖率(all-ratio),即通过系统的整理了WTO区域贸易协定信息系统(
当前我国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业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提供外部资金支持的金融市场上也具有截然不同的融资地位。在面临外生冲击时,企业受到的影响不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更容易退出市场。因此本文研究银行业发展水平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的退出行为的差异。本文的基本假说如下:(1)银行业的发展可以降低企业退出市场的可能性。(2)由于“所有制偏好”导致在金融市场上相比非国有企业,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入,“营改增”各项政策落实,从“营改增”理顺企业上下游抵扣链条,完善增值税税制,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的角度看,“营改增”会对地方财政(县区级财政)收入产生增收效应。2016年5月1日开始,“营改增”开始增加了一些行业,如建筑业、房地产业等都属于“营改增”涉及的领域,与此同时营业税在此后就不复存在。随着国家税制改革的深入,对增值税税制进一步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增长,增
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关于劳动合同实施效果的争论不断,其中劳动合同的收入效应是争论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劳动力市场呈现非完全竞争性,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具有竞争性,另一方面具有制度歧视性。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制度性分割衍生出一些社会不平等,其中不同户籍身份之间的不平等很受关注。相对于城镇职工而言,进城务工农民工是一个相对弱势的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进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关法律得到不断完善,但统观国内外,从辩诉交易到侦查谋略,受限于现实条件等多种因素,司法实践中针对反侦察手段高超的犯罪嫌疑人若想取得案件突破性进展,侦查人员或在追求人权呼声日益高涨的浪潮里小心把握着侦查技巧尺度,或易陷于不作为的状态里。因违法成本较高,法治进程的大力推进,刑讯逼供等违法取供手段已经被逐渐淘汰,但以欺骗、引诱、威胁等方法获取口供的排除规
杠杆率作为衡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指标,在过去的研究和实践中都得到了充足的重视。我国居民杠杆率在90年代以后攀升速度较快。虽然我国居民杠杆率目前并不高,但显性的居民杠杆率并不能完全表征居民的真实债务,我国的居民杠杆率实际上被大大的低估了,同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居民杠杆率的增速问题。本文认为房价和居民杠杆率之间存在正反馈机制。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房价和杠杆周期相关理论的总结,分析了居民杠杆的形成机
企业高管团队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高管团队对企业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高管团队作为决策群体,每一个高管人员都有其独一无二的能力,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1年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所创造的良好营商环境和鼓励政策使中国企业迅猛发展,部分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市场改革进度,囿于国内市场环境和要素资源的局限性,大量企业开始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跨国并购是企业对外投
近几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的热门话题。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很大挑战。研究中国制造业的集聚,对于当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产业集聚相关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关于产业集聚测度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现状,比较分析了有关中国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分析了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动态变化,以揭示我国制造业集聚特征及其变
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活动中占据重要作用,关系着民族命脉。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有规模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制造业第一大国。而制造业在曾经的制造业第一大国美国的历史发展中同样举足轻重。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之下,中美两国已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并由此带动了各自的产业发展和升级。但是近年来两国的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例如美国近些年来随着制造业的大量外移,“虚拟经济”取代“实
积极心理学在中学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中得到广泛实践运用,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促进其正向发展。其中,学生的心理资本的开发运用是重要议题,提升心理资本有助于提升心理能力状态和学业成绩水平,这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尤其重要,他们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在人生关键期得到正确培养,事半功倍。很多研究者对心理资本进行干预,遍布各领域。但对初中生的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较少,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采用何种干预方法和形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