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粮食产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农以粮为要。粮食生产和布局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引入农业区划的概念,以2000-2014年中国县级粮食产量数据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近15年来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特征和分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了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格局空间演变状态;进而以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索了全国和九大农区内影响粮食产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制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作用强度的变化。得到结论如下:(1)近15年来全国粮食生产整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到2013年出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现象;全国粮食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43%。其中,平原县粮食产量比重整体上升,到2011年达到49.57%的最高值,与2000年相比增幅达到4.63%;丘陵县粮食产量比重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30%左右;山区县粮食产量比重整体下滑,由2000年的25.12%下降到2014年的20.57%,2013年出现最低值19.93%,下降幅度达到5.19%。九大农区中粮食产量比重较高且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程度较大的农区分别为黄淮海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东北农业区和西南农业区。(2)全国粮食高产县数量明显增加,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东北偏移;粮食生产分布格局仍符合胡焕庸线分布特征,但西北部粮食高产区范围有所扩大。全国粮食增产和减产区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且集聚状态不断加强,高高集聚区逐渐向东北农业区偏移,低低集聚区逐渐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偏移,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工更加清晰。(3)2000年-2014年,影响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人口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转变为了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空间分布的作用机制不同;两两指标对粮食产量分布的作用强度大于单个指标对粮食产量分布的影响。另外,农区内部影响粮食产量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且不同农区之间影响粮食产量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但整体上,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量空间分异性的作用强度越来越大,人口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对粮食产量空间分异性的作用强度逐渐减弱。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地形地貌分区不是影响粮食产量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农区之间仍有差别。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在建设当代和谐社会中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可惜近代以来,“礼”作为一种
JELEO影视特效合成系统是当前应用广泛的一种视频图像数字特效合成与编辑的软件系统。通过从系统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其具体的应用和发展。
介绍了目前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更换列车运行图的实施步骤;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安全风险;提出了2个解决方案,并分别对这2个方案进行了优缺点分析。
本文阐述了优质玉米淀粉及其副产品玉米油、蛋白粉、玉米浆的生产工艺 ,加工过程的操作要点及产品的质量标准。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和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或依赖于信息的快节奏浏览。面对纸媒日渐式微的趋势,如何写活新闻报道,吸引更多受众,成为众多传统媒体从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