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引发的世界性水稻真菌病害。近年来,由于杂交水稻的推广稻曲病的为害日趋严重,稻曲病在病害循环、致病机制和流行规律等研究深受重视。稻曲病的发生与田间菌源有关,稻曲病菌孢子通过空气传播是稻曲病菌侵染水稻花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研究田间空气中稻曲病菌孢子数量对于开展水稻稻曲病流行学研究及病害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不同水稻品种稻曲病病穗样品进行考种与米质分析,明确稻曲病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且基于Real-time PCR技术建立了田间稻曲病菌孢子数量检测体系,初步监测了水稻生育期内田间孢子动态,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不同品种稻曲病田间病穗样品进行考种分析,明确了稻曲病对产量及稻米品质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稻曲病粒主要分布于稻穗的中下部,且病位与产量损失间没有相关性,但病粒的存在严重影响发病枝梗及其邻近枝梗的秕粒率和千粒重。病穗稻米样品的碾磨品质,包括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不仅与健康穗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不同病粒数的稻穗之间也具有极显著性差异,随着病粒数的增多稻米的碾磨品质显著下降。但是稻曲病为害与病穗稻米的粒长、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不具有相关性,而垩白粒率虽然在不同病粒数的稻穗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没有规律性。穗内病粒数与产量因子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而在稻米品质的众多因子中,仅与整精米率具有相关性。2、本研究根据稻曲病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特异性,设计了2对引物和Taqman探针组合及1对用于SYBR染料法的引物,结果显示uvr292rf/uvr397rr/uvrpr333引物探针组合建立的检测体系可特异性的检出稻曲病菌,扩增基线平整,指数扩增期明显,重现性好。以稻曲病菌基因组DNA稀释液为模板,可检出最低模板量在24fg;而以梯度分生孢子液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建立了孢子数量Log1o值与Ct值的线性关系,理论上最低可检出0.67个分生孢子。建立的稻曲病菌Real-time PCR定量检测方法可应用于田间稻曲病菌孢子的检测及定量分析。3、根据建立的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初步监测了2011年5月-11月田间稻曲病菌孢子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田间稻曲病菌孢子释放量呈现动态变化,在9月-10月期间孢子量达到高峰,而在其他月份孢子量水平整体较低。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发现,日平均温度为28℃时利于稻曲病菌孢子的释放,而降雨量对孢子的释放影响不大。在8月末水稻抽穗后期通过田间病害数据调查可知,在孢子量开始增多的阶段田间零星出现稻曲病,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在孢子侵染时期降雨量多有利于病菌侵染水稻发病。